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这句话的理解是

本站作者 2023-09-05 19:13:00

想吃又吃不到的诗句

钱珝《江行无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甜

文/秋刀鱼

《伊索寓言》上有一则题为《狐狸和葡萄》的著名寓言。话说有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架上成熟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可是,无论它怎样跳,到底摘不到。于是,当依依不舍地离开之际,它自言自语道:“这葡萄是酸的。”这就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然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却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即“吃不到葡萄,说葡萄甜”。他在《围城》的《重印前记》里说,刚写完《围城》,他就对这部小说不很满意起来,并着手创作另一部名叫《百合心》的小说,结果不但没有写完,就连起初写成的两万字草稿也不见了踪影。最后,他说,在他心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顽固的信念: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可是,紧接着,他又自嘲道:“事情没有做成的人老有这类根据不充分的信念;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像它酸,也很可能想像它是分外地甜。”

其实,两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对于得不到的别人的东西,就往往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对于自己或亲朋好友未做成的事,就往往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甜”。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甜”的诗。其诗曰:

江行无题

【唐】钱珝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唐昭宗乾宁年间,钱珝从中书舍人被贬为抚州(今江西临川)司马。自襄阳沿长江赴任途中,他写了一百首以《江行无题》为总题的五言绝句。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乃是诗人行经庐山时所写。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传说,古时候有个匡生曾经结庐隐居于此,故而得名。庐山是中国的文化名山,唐朝的李白写有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朝的苏轼则写有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江流经江西,从庐山脚下流过。诗人乘船经过,望着近在咫尺的庐山,本想也去登临一番,却因为风雨的缘故,不能得偿所愿。“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诗人惆怅不已的心情由此可知。然而,诗人并没有始终沉浸在惆怅之中,而是将念头一转。正因为风雨的缘故,庐山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恍如仙境一般。于是,诗人突发奇想:“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诗人说“只疑”,那意思是说“可能”。正因为诗人没能登临庐山,所以他才这样说。如果真的登上庐山,恐怕“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的幻想便要烟消云散了。正如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连我们中国人对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桂树和广寒宫的幻想也被打破了。

仔细体味“只疑”和“犹有”二词,是连诗人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庐山之上根本没有六朝僧人。然而,诗人见到满山的云雾缭绕,又因为自己不能登临其间,便发生了这样的奇想。正因为吃不到葡萄,即便知道葡萄是酸的,也未尝不可以想象葡萄是甜的。

钱珝的“匡庐不可登”是迫不得已。后来,有的诗人则自觉采用“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方法来观景,从而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写景。比如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这也是一种文学的自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