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们是怎么看待离别这个主题的 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离别
曾看到过写祭奠母亲的文章,眼泪当即要流下来了。妈妈在时,我们往往觉得好像没什么,但当自己再也得不到时,感觉就像在黑暗的寒夜里突然被撤去裹身的棉被,暴露在无尽的暴风雪中。
是呀,“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亲人突然离世,就像是你忽然丢掉了一根陪你走了很久路的拐杖,像是走在雨中不小心被风刮走了雨伞,它让你感觉失去了难以复原的保护,只能踉跄在风雨中。
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向他们表达爱,也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爱。但别担心,内心失落或者是出现一些应激反应都是正常的现象。
悲伤过后,日子总还是要朝前看,而如何走出悲伤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在我们一代代人的观念里,死亡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从小到大,我们接受过了很多关于活着的教育,却没有人给我们上过如何面对死亡的课题。
但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一部分存在。既然死是生的一部分,所以,和死亡和解,对于生者来说尤其重要。
在小说《活着》里,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儿子意外身亡,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时,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富贵是真正的生活勇士,面对亲人的离去,他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乐观坚强面对命运加以他的一切,这或许就是作者余华想告诉我们的,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亲人的离别的变故,悲伤是非常正常的反应,甚至有些人出现回避和否认现实的应激的反应。
电影《寻梦环游记》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会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所以,真正的生命终结不是死亡,而是被所爱的人遗忘。
因此,当身边有亲人永远离开我们的世界,对他最大的牵绊就是让他永远“活在记忆里”。允许和自己逝去的亲人有连接,种一株花、一丛灌木、或一棵树来纪念他,甚至向亲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对他的追思,或是你们共同的重要经历。
而当你身边有朋友,突然面临着亲人离世的变故,你首先不要否定他,包括不要否定他的情感、悲伤。要知道,受到丧亲之痛的人,心底里是希望得到力量和支撑,就像植物依靠阳光而得以生存、茁壮。
其次,在死亡面前,任何言语都显得太苍白了。你只需要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时常陪在他身边,告诉他,你一直都在。必要的时候,拥抱或握手所能表达出的切身感受,都要比言语来得有力量。
真正与死亡和解,不仅要与他人的死亡和解,也是与自己的死亡和解。我们要知道,死亡不过是一件顺乎自然的事。
我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应该考虑是否在有限的生命里浓墨重彩地活过一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