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真正圆满的人生,是无论际遇如何,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本站作者 2023-09-10 05:19:00

辛弃疾强烈的什么信念

文/梦晴空微蓝

他生于乱世,有“词中之龙”之称,可他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战士。

他侠情万丈,毕生理想是收复故土,让同胞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无论这世道有多艰难,他都坚守本心,敢说敢做,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他就是辛弃疾,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际遇如何,都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01生于乱世,胸怀大志

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他出生时,家乡已经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十三年之久。当初沦陷之时,他的祖父本想南渡的,但是因为家里人太多,怕牵连众人,所以就放弃了这个计划,在金国当了官。

沦陷之地昼夜更替如常,可生活却是一片阴暗。他的祖父整天愁眉苦脸,盼望着大宋河山可以被收复,可是时局却不如人意。

直到他出生之后,祖父看到他背胛肌肉厚实,健而有力,仿佛看到了重振河山的希望,所以给他取名辛弃疾,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样勇猛,带来福佑。所以,辛弃疾自出生以来,就肩负着重任,成了祖父希望的寄托之所。

他从小由祖父教导,耳濡目染到了祖父的爱国情怀。他随祖父在金国各地奔走,看到了太多的人间疾苦,金兵肆意压榨贫困百姓,甚至把人卖到金国为奴为婢。这一切深深烙印在了他幼小的心中。他立志要收复故土,让百姓摆脱炼狱般的生活,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为了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他从未停下过自己的脚步。

少年的他,为了得到好老师的教导,主动拿着自己的诗词作品登门拜访诗词名家蔡伯坚,以才华感动了老师,老师忍不住夸赞他:“他日当以词名家。”

果不其然,辛弃疾最终成为了豪放派词人,写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佳句,譬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字字句句,皆有着豪情万丈,势如劈竹的雄浑气势。

但是,辛弃疾在意的从来就不是诗词,而是军事领域。十四岁时,他打着“进京赶考”的幌子去了燕山,暗查金国的动向,这是因为他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他的胆识,非常人所不能及;他的理想,扎根于心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收复故土做准备。

02侠心剑胆,征战疆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已是1161年,此时,辛弃疾已经21岁,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百姓由于不能忍受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辛弃疾看到了收复故土的机会,他拉到了二千多人的义军,想要大展宏图。而此时,耿京号召的义军增长迅速,有数十万之多。为了更有把握收复故土,辛弃疾选择了率军投奔耿京。

耿京虽然是个粗人,但是他很重视辛弃疾,安排辛弃疾当了支队伍里的掌书记,负责保管帅印。

眼看义军形势大好,干成一番大事指日可待,可就在这时,金军内部却发生重大矛盾,金主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谋杀了。金国的重心一下变了,决定撤回南下的军队,平定内乱,消灭义军。

这猝不及防的反转,打乱了辛弃疾他们的节奏,为了给众兄弟谋条生路,辛弃疾奉命南下投诚归顺,想要得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南宋皇帝也同意了给他们提供粮草武器,并当即写下诏书,册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可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耿京却被杀了。

命运仿佛和辛弃疾杠上了,但凡他看到一丁点希望,前方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阻碍。

杀死耿京的是一个叫张安国的人,这个人为了一己私欲叛变,投奔了金人。此时,辛弃疾正在回来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他气得快马加鞭赶回了山东。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一见三叹息。”

这就是辛弃疾以50人敌5万人的英勇事迹,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高光时刻,让他一战封神,被南宋皇帝称为“少年英雄”。

03官场沉浮,遍尝辛酸

可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有时候,一个人即便有勇有谋,也不一定能够大展宏图。因为时代能铸就英雄,也能湮没英雄。

辛弃疾一战成名,归附南朝后,盼望着在这里能够有所为,收复失地,让被压榨的百姓们重见光明。

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辛弃疾上任之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因为他是一个归正人。什么是归正人呢?就是指那些从小在金国长大,后来抗金起义,回归南朝的人,他们被认为是“归正人”,是不受信任的。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归正人”,所以无论他上奏疏所谈军事有多在理,或者在地方上做了多少政绩,朝廷对他始终是不信任的。他那一封又一封的热情洋溢的文件,譬如《美芹十论》、《九议》都石沉大海。

毫无疑问,辛弃疾的内心是失望的,可是他这人就是倔,就算撞了南墙,心也不死。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谈论出兵抗金之事。

南宋皇帝不喜欢他,因为他太过耿直激进;朝廷官员不喜欢他,因为他不站队。

在官场,他成了异类,他的一腔热血被掣肘、被压抑、被排斥。

他的宝剑被深藏,他成了一块砖,哪里有用哪里搬。他曾被派到江西扑灭茶商军,被调到湖南建立飞虎军,被派去滁州整治吏治,活脱脱成了一个专门收拾烂摊子、解决疑难杂症的人。

他在南宋的四十年间,做了20年的官,就被调动了将近40次,这调动频率令人叹息。

命运的齿轮始终与他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驰,他收复故土的伟业一直无法开展,他有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活成了别人眼中得到异类,饱尝世间冷暖,但是却始终如一,不曾被世俗里的浊物所污染,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坚信一个人只有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才不算枉活一世。

04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1181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被升职了,由宣教郎改为奉议郎,可是升职没多久,他就被弹劾,需要改官离开南昌,他心情悲慨,写了一首词《昭君怨·豫章寄张定叟》:

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马月明中。折芙蓉。

今日西山南浦。画栋珠帘云雨。风景不争多。奈愁何。

朝廷不明他的心,他的功绩抵挡不了谗言,时局如此,他又能怎么办呢?此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有了隐居之心。

说是隐居,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1197年,五十八岁的辛弃疾隐居铅山,只能把满腹愁思放在词中,寻求那一丝安慰。

此时,朝廷忽然恢复了他集英殿修撰的职位,让他主管建宁武夷山冲佑观,他的内心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六十四岁的时候,他又得到了一次机会,当面向皇帝陈述对金国看法。当时金国正处于动荡时期,他建议皇帝做好全面准备后派兵攻打。因为当时的南宋已多年未打仗,军队退化,是没有实力和金兵抗衡的。

可是,韩侂胄等人却急于出兵,想靠打仗巩固地位,辛弃疾明白了自己只是颗棋子,黯然神伤,不愿和他们为伍,但又不愿放弃。

于是,他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将自己的建议隐藏在词句里,希望皇帝能够明白,这首词就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但是,这终究只是一场空,没有人在乎他的看法,他无法扭转朝局。最终,他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收复故土的理想,让人倍感遗憾。可是,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又未尝不是一种圆满呢?因为他从始至终,都坚定地在走自己心中的路,从未放弃过。试问他的这份执着,又有多少人能够做的到呢?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想要做的事太多,所以总是浮于表面,忽略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去走别人渴望我们所走的路,失去了自己。

可是,人的一生,只有看见自己,为自己而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所以,无论际遇如何,请你都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