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相望的诗句 隔水相望,让中国诗词孕育出绝美的意象
“从小读宋词”的第四十一课
◆
词解
提到吴文英,就不得不说起他在后世评价里最为流传的一句话:“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说的是吴文英词的特点,整体来看就像一座七宝楼台,光华夺目,应接不暇,前面一句是夸的,而后面一句也说出了缺点,就是把这座七宝楼台一小段一小段拆下来,单独拿一段出来欣赏,就逊色多了。
古人评价古人,自然有独到之处,或许吴文英整体的词风是有这样一些缺点,但更多的说的是他的一些长调,结构比较复杂的那种,今天选的这首《踏莎行》就算一句一句拆碎,也是一样赏心悦目,不减分毫。
这首词写得是梦醒之后的心情。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开篇写梦境中的女子,是有润玉一般的肌肤,穿着轻柔的薄纱,一柄小团扇后面藏着樱桃色的红唇。连身上一圈绣花纹饰也带着浅浅的胭脂香味。
梦境中的女子就在这几个细节点缀之下,无比美丽动人。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然后再描写女子的红色石榴舞裙,她还戴了一支艾草编成的装饰在头上,把头上的发髻都弄有点凌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这八个字用得真好!午睡中梦到千山万水之外,醒来发现窗子前的光阴只过了一箭那么短的时间。(一箭是一种计时工具)
香瘢新褪红丝腕
再低头看自己的手腕,被戴着的红绳印出一圈痕迹。这上下两句写得精巧,上句写自己梦醒后回到现实,惊叹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自己竟然梦到那么遥远的事情,古人说“南柯一梦”,在梦里都快过完半辈子了,醒来发现也不过是打了个盹而已。而下句写自己低头看红绳,手上的痕迹再一次提醒他,那不过是梦,这才是你的肉身世界。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然后诗人又听到江的对岸声音在雨中飘荡,江上的菰叶在晚风中竟然生出秋天的怨恨、萧瑟之气。
整首词中,“午梦千山,窗阴一箭”写得巧妙,而收尾一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则写得有意境。
这种隔江相望的意象美感,在传统中国诗词中也是一直延续。最早《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第一次在诗中把这种意象表达了出来。
因为“隔”,因为“在水一方”,所以有了想象的空间,有了追寻的美感。
《九歌.湘夫人》里也写了这种隔水追寻的意象:“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写的是湘君在湘水上追寻等待湘夫人的情形。
但《九歌》里隔水相望的意境因为屈原一贯的风格,虽然写得很美,但是有些过于幽怨感伤了,比起《蒹葭》那种更为单纯的对美好的追求,我更喜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就像后来的李商隐写“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与之相比,我也更喜欢“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虽然写得都是相隔而望的意象,但李商隐写得感觉过于悲哀了,隔着细雨看着那熟悉的空空的红楼,已经没有勇气重新走上去了,只好黯然的独自归去。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太有才气的人,写起这样的情诗来往往很难把握自己哀伤的情绪。
而“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就写得更加迷离,更加悠远,略带伤感萧瑟。似梦非梦,虽然清楚听到了声音,但隔着江水,却又看不清楚,虽然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但也是因为菰叶在晚风中摇摆,因景生情,我们感到的更多是美,而不是极度的感伤。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