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蜂》的古诗

本站作者 2023-09-12 22:08:00

花引蜂的诗句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知人论世

1. 作者

罗隐(833—910),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自号江东生。曾用名罗横,字昭谏,后因屡试不第,不满社会黑暗,改名罗隐,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志向。

罗隐多次落榜,37岁时才做了衡阳主簿,6年后因父亲去世而丁忧回乡。后来黄巢率军攻陷长安,罗隐归隐于池州梅根浦。朱全忠征召他去做官,罗隐拒绝,转而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877年钱镠表奏罗隐为钱塘令,后迁著作郎、掌书记等职。《旧五代史》《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典籍有传。

罗隐诗风类似于白居易和元稹,通俗俊爽,“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诗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善于写小品文,擅长讽刺,有《谗书》五卷,另有《江东集》《甲乙集》等著作。

2. 创作背景

因史料无载,故本诗应该不是针对一时一事而作,其创作背景应从时代特征和作者个人性格特征、生活环境等方面来考察。罗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大厦将倾,皇权已经名存实亡,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宦官、地方军阀手里,可以说比孔子的时代更加礼崩乐坏。罗隐拒绝朱全忠的征召,就是因为朱全忠心肠太坏,作恶太多,而钱镠则相对有底线一些。

罗隐很有才华,偏偏世道沦丧,济世安民的理想无由实现,因此对世道人心存了很多批判之意。加之性格高傲、戏谑放达,说话作文喜欢讽刺。《唐诗纪事》记载,钱镠征召与罗隐齐名的章鲁封为官,章鲁封不从,被钱镠抓了起来。后来钱镠征召罗隐,罗隐有点害怕,就接受了,但在宴会上吟诵道:“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虽然心里没底,看不惯还是要讽刺两句。钱镠听了,更加欣赏罗隐的才华,对其委以重任,罗隐也算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

所以,本诗最大的创作背景就是国将不国,正义不张,社会黑暗,人性沉沦。作者因此作诗对很多丑恶现象进行讽刺和鞭挞。

二、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物我交感,引起情志变化,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表面上吟咏的是外在的“物”,实际上落脚点还是内在的“情”。具体到罗隐的这首《蜂》,字面上说的是蜜蜂从平地到山尖辛辛苦苦采蜜,劳动成果却被养蜂人拿走了,言外之意是说劳动者辛勤劳动却不能养活自己,这里面还包括养蜂人。关注的是民生的疾苦,讽刺的是社会的不公。

三、意象典故

本诗语言通俗,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雕饰,不用典故,不须借助意象也能理解。不过,“蜂”作为意象有贼寇的意义,如杜甫《青丝》有“不闻汉主放妃嫔,近静潼关扫蜂蚁”之句,刘辰翁有“朝饥堕泪荒田雨,洗忆窝蜂败扫”的词句,倒是和本诗的前两句有相似之处,因为前两句里蜜蜂是到处占用资源的,惹人厌烦的。

四、声韵格律

1. 文体

这首诗是近体诗,平起七言绝句。

2. 韵

这首诗尖、占、甜三字押“盐”韵,盐韵源于上古的两个韵部,多是大开口元音收于闭口m音,闭合的落差感比现在普通话的n更突出,其字多有掌握、抓住、包容之意。

《诗韵析》形容盐韵给人的感受是“粉黛妆奁”,多有闺阁之气,多咏日常闲事。偏偏此诗纵深较大,眼界较宽,也加深了一种反差的效果。

3. 入声字

这首诗的入声字分别是“不、得、百、蜜”四个字。“得”字有一种镜头快速切换的感觉,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前面从平地到山尖,镜头从各个地方依次扫过,展现蜜蜂持续繁忙的工作场景,突然画面一转——“得”,香甜的蜂蜜做成了!一个入声字,营造出一种获得感、成就感。

“得、百、蜜”三个入声字挤在一句之中,生出急促之感。第一句二四六字是“平仄平”,整句比较舒缓,好似长镜头详细展现蜜蜂的工作环境。第二句二四六字是“仄平仄”,节奏加快了,从静态的环境自然延伸到动态的画面。到了第三句,节奏更快,一方面显示出蜜蜂采蜜的紧张劳碌,一方面也是在蓄势,为后面的终极一问营造氛围,同时调整气息,便于最后一句的吟诵。

4. 格律

第一句,“论”字平声长读,表示蜜蜂出现的地方很多,空间很广阔。“尖”是韵字,长读,一方面是空间继续延展,另一方面其实蜜蜂已经悄然登场,引起了观察者的长时间关注。

第二句,“光”字平声长读,表示风景很好,本来是令人沉醉的,“占”是韵字,拖长,表示随着空间的延展时间也产生了流逝,因为蜜蜂一直在不停地飞来飞去,一静一动的对比中,此时蜜蜂的形象是不讨人喜欢的。

第三句,“花”字长读,通过无边无际的花海刻画出蜜蜂的奔波劳碌,此句有五个仄声字,其中三个还是特别短促的入声字,因此整句的节奏显得短促紧张。表示意义上的转折,蜜蜂从上一句的恼人干扰者变成了自食其力的辛勤劳动者形象。同时,在气息上也到了调整的时机。

末句,二四六字“平仄平”,再加一个韵字,回到了第一句的节奏,但因为有上一句的短促作铺垫,因此末句显得更加悠长,余味隽永。

5. 开闭口音

这首诗押“盐”韵,多是大开口元音收于闭口m音,有很强的落差感。这首诗主要以闭口音为主,只有“山、限、光、花”四个开口音,而“山、光”字处于拖长的位置,以韵尾为主,吟诵时表现为闭口音。“限”字短读,所以长读的开口音只有“花”字,突出了蜂蜜的来之不易。整首诗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闭口吟哦,感慨万千,欲言又止,将人引向诗歌的言外之意。

6. 修辞

刘勰《文心雕龙》论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以简驭繁,举重若轻,是古诗的重要审美特征。尤其是绝句,有限的语言空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浓墨重彩,只能化繁为简,点出所咏之物的“神”,带出自己的“志”,方为上乘之作。本诗即是如此。

作者并没有费力去刻画蜜蜂的外形,更别提蜜蜂体量微小,刻画外形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前两句,如果不是题目已经说明是“蜂”,还真不好说作者在说什么对象。妙在第三句,“百花成蜜”既点出对象,又实现了价值判断上的反转,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四句,通过一个反问,蜜蜂的形象再次反转,从辛勤的劳动者变成了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弱者,而话题也在不知不觉中从物转到了人,从动物世界转到了社会痛点。在修辞手法上,可以称为欲扬先抑。“甜”字有双关的意味,既指蜜甜,也表示生活幸福。

7.诗思文脉

本诗虽为咏物诗,却以议论为主。起手就发议论,一二句、三四句各论一事。一二句说的是蜜蜂的霸道或可厌,三四句一转,说的是蜜蜂的可惜可怜,以问作结,引人思考。

六、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咏物言志”,表达的是儒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罗隐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落榜,也曾因战乱而隐居,但他都没有忘记儒士的责任。看到蜜蜂彩花酿蜜,就想到辛苦酿成的蜂蜜被养蜂人拿走,进而想到养蜂人的收入大部分被统治者拿走了,进而想到全天下底层劳动者都在承受着这种过度的剥削,进而想到自己的职责就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让底层平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儒士的思想在这一层上大抵是相通的。

七、文化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儒士的基本做人准则。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独善其身,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还得坚持理想,不自暴自弃,时刻准备着一有机会就向着理想前进。正式因为罗隐没有忘记儒士的天职,看到蜜蜂采蜜的寻常景象,就想到了天下需要帮助的人。

《唐才子传》记载,钱镠受领镇海节度使之初,命人上表谢恩,奏章极言浙西之富饶。罗隐说,朝中大臣都想着索求贿赂,这不是让他们把魔抓伸向自己吗?钱镠改让罗隐起草,罗隐写的就是“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极言战后的荒凉,也算是为当地的居民代言了。只要心怀大志,颠沛不移,总能为了天下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学习时,一则学习蜜蜂彩花酿蜜的精神,转益多师是汝师,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则传达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