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经采薇的诗意 诗经·采薇的诗意是什么
全文三千五百字,阅读需要七分钟。
《小雅·采薇》是战争诗,《诗经》战争诗的特点是:兵无胜败,皆处丧礼
说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和士兵用悲伤的心情看待战争,即“哀兵”。老子《道德经》: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大意是:
打了胜仗不自鸣得意。自鸣得意的,是好杀戮的人。好杀戮的人,不会有心怀天下的志向。
吉庆的事情以左为尊,凶丧的事情以右为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用丧礼处理战争。
战争中杀戮众多,我们用悲痛的心情去哀悼,
打了胜仗用丧礼去抚慰战士、祭奠双方伤亡。
所以《诗经》的战争诗,都是主要用低徊哀伤的音乐来唱咏经历战争的苦难、内心中怀念的日常生活与保卫家国的大义之间无法避免的矛盾。
许多书注《采薇》作者是戍边的战士,这是错误的。同属小雅篇的战争诗《采薇》《出车》,都应是当时王室贵族、乐官郑重创作,在部队出征、回师典礼上庄重唱咏的诗歌。其中《采薇》是出兵遣戍时唱诵的:
《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
《毛诗注疏》
带着这种知识背景,才能读懂《采薇》。
《采薇》解析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一章)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二章)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三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四章)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五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六章)
《采薇》四字一顿,八字一句,三十二字为一章,共六章。根据诗歌含义,一至三章是第一部分,四五章第二部分,末章单独成为一部分。
北师大李山教授指出,全诗宛如双主题的贝多芬交响乐。《采薇》正是使用双主题乐章的写作手法。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薇,一说为野豌豆,一说为蕨类。作,薇菜刚刚冒出地面的样子。莫,通“暮”,指年末。靡,没有。猃狁,故时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启居,跪、坐指日常休息。
第一章讲的是初春薇菜刚冒出地面,周王遣戍役,叮咛行期、划定岁暮以归(商周时因粮食运输不便,一般春去冬归以一年为出征之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女无室家夫妇之道,不暇跪居者,有猃狁之难——少数民族的掠夺和侵略。
开篇即言明思乡和战争的双主题。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柔,薇菜长高柔嫩状。烈烈,炽热的样子。载,又,用饥渴的样子形容忧虑之甚。戍,驻地。归聘,回乡报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以薇菜成长的样子言明时间变化,进一步描写戍卒牵挂家人的如饥似渴。思乡主题深化。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刚,薇菜茎叶坚硬的样子。阳,十月为阳月,古代以十月阳尽为坤,十一月一般便大幅降温了。靡盬,(战事、戍戎义务)没有止息。启处,休息,修整。孔,很。疚,内心痛苦的样子。我行不来,我还不能返乡。
第三章,以薇菜从柔软变为坚硬过渡时间变化。述岁至阳月,战事未歇,直抒胸臆:内心痛苦,想要返乡。思乡主题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常:常棣(棠棣花)。华,繁盛的样子。路:高大的战车。君子:指将帅。小人:指士兵。戎:兵车。牡:雄马。业业:高大的样子。定居:犹言安居。捷:谓接战、交战。一说,指改道行军。
第四章一改前三章低吟徘徊、悠长悲伤的基调,用短频率快节奏的自问自答,进入高音部战争主题:
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代表兄弟的棠棣花!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小雅·常棣》
那高大的是什么车?是将帅的战车!
已经架起战车,四匹雄性引导马高大巍峨。哪敢安然定居,一月接战多次呐。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骙:雄强,威武。腓:庇护,掩护。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兽皮制的箭袋。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急。孔棘,很紧急。
鱼服:指的是水獭皮制的箭袋
第五章描写军容整齐的细节、点出战事紧张的背景。进一步将战争主题引向高潮。
驾起四匹引导马,战马高大威武。战时将帅以马车做为依托,士卒背靠马车庇护身后。战马整齐雄壮,(将帅)带着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鱼兽皮制的箭袋,日日戒备,因为与猃狁的战事紧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雨:第四声动词、为 “下” 的意思。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迟迟:迟缓的样子。往:当初从军。
尾章是千古名句。以一个描写出征/归乡景物的对比,烘托人物心情,接起战争和思乡双主题。熟悉《诗经》读者会想起《小雅·出车》中的句子: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挺相似对不对?这是战胜时以丧礼唱哀兵之情。但用词没有《采薇》“依依”、“霏霏”那么抒情真挚,所以传唱度就差一些。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到底怀着是怎样的心情,能说出“莫知我哀”这样“我的哀痛无人知晓”的深切、真挚的诗句呢?
笔者认为,这句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思乡、战争痛苦的诉说。因为士卒莫不思乡、战事莫不哀兵,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诗人所怀的,是更深一重的、普通人民在战争背景下、内心中怀念的家庭家人与保卫国家的大义之间无法兼顾的深切矛盾:
人固知生命之珍贵、高尚。有家庭者,则珍惜家人相处的快乐生活。此人皆同之本我。
猃狁攻伐、侵略自己的国家,破坏正常生活。为了守护家人,中国人怀着悲伤的心情放弃和平的生活,走上战场,保卫祖国抗击猃狁。在这种心情下,鼓起视死如归的真挚勇气。
正因为诗人唱诵的,是保卫家园和亲人的价值观与珍惜生命的本我之深切矛盾所带来的悲剧性冲突,因此才能唱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千古名句。
这正是中国人自古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不但牺牲了男人的和平生活,也牺牲了女性的家庭生活,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破坏和伤害。
英国一战时征兵海报上有句话:
I’d be willing to face the powder any day.
Powder在这里即指代女子脸上的脂粉,又指代战场的硝烟。Powder二重含义,极大丰富海报的内涵:
我愿在任一天直面战场的硝烟,
以期能有一天亲见爱人的美颜。
要知道《采薇》的创作比这幅海报早了二千多年。
《采薇》的写作手法
整体而言,全诗以低音部的思乡主题开篇,反复唱咏层层递进,至第三章思乡至深,而第四章转调至高音部的战争主题。第五章高音部下行渐收,推出六章双主题融合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深沉唱咏,情感真挚、声动人心。
《采薇》的双主题写作技巧成熟,情感真挚,与音乐编曲配合紧密。创作时应该是文学家和乐官的共同参与,有重要的军事政治作用之作品。
《采薇》的特点在于:
作者极擅于以自然景物变化起兴。寥寥几笔景物描写,含蓄又清晰地勾画出了人物真挚情感(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是以景写情的鼻祖。
采薇起兴的同时,用薇菜的成长状态(作、柔、刚)做为前三章时间点划分的标志,描写思乡之情的逐步推进,进行清晰的时间轴的区分。
唐宋诗词,运用景物变化区分时间变化的作品虽不少。但技巧用到如《采薇》般纯青,做到一句、一景、一时间,全诗出现五个时间点的作品就难得一见了。
自问自答的节奏变化(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节奏变化是诗和歌紧密结合的体现。文学上的诗,可以只有一种节奏,但音乐须有高低节奏配合才能和谐。唯有多元节奏变化的诗,唱颂起才有显著的情感起伏。而《采薇》的作者就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了这个由低转高、慢转快的节奏转变。堪称经典。
反差与对比。除了节奏变化,内容上反差的运用也非常值得注意。日常启居与激烈战争,庄严军容和猃狁孔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内容的反差带来情感的起伏。作者的对比愈是强烈,读者内心越是跌宕。草线蛇灰伏笔千里,就是为了最后“于无声处听惊雷”。
即便用当今审美的眼光看来,《采薇》的写作手法、音韵组织、哲学内涵都是先锋的“现代主义”水准,在其中一些方面、甚至远远把几千年间的后世作品甩在身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