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其五古诗 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五诗解读

本站作者 2023-10-03 00:39:00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古诗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

注释

1、社下:就是社前,农村祭祀土地神的临时场所,当然如果有土地庙的话,那就是土地庙前。

2、第一、二、三、四句:详见文中解释。

简析

“祭社”是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祭祀和欢庆活动,一般分春社和秋社,大致在每年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本诗所写即江南乡村春社的情形,我们来看一下: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既然是“祭社”,那焚烧纸钱是断断少不得的,虔诚的给“社神”也就是土地爷,送上些钱财,说些拜年话,没准土地爷一高兴,还真就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呢!鼓当然更不可少,因为正如人性,神性也有偷懒打盹的时候,设若他们正在天上或深山某个角落睡得迷迷糊糊,那自然非震天价的鼓声所难以唤醒,再者这么多人聚在“社下”,倘不闹出些动静,又如何制造气氛,以壮声势呢?所以当然大锣大鼓,大鸣大放,天上之雷,亦相形见绌了。

“日斜扶得醉翁回。”

这一句,初看并没什么。细看,却又觉得何其熟悉,似曾相识,有燕归来,什么燕子呢?原来是唐朝诗人王驾在其著名的《社日》诗中的两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第一句取“影斜”,改为“日斜”,第二句取“扶得醉人归”,改为“扶得醉翁回”,变化很大吗?几乎照模子脱坯,不过这也怪不了范成大,因为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乡民们祭祀社神后,都会排开酒席,父老在上,子弟在下,“然后享其胙”,所谓“胙”,就是祭祀时的祭肉,吃肉就会喝酒,喝酒就会有人醉,父老们因为年老体衰,最先醉的也当然是他们,这就需要子弟把他们扶回家去——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上演,不惟唐朝如此,南宋也如此,自然王驾写得,范成大也写得了。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不过范成大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续这个话题,又引入了新的故事,什么故事呢?原来我国古代说起一家人天伦之乐,一般要提及三代的,而我们知道,范成大前两句诗中,祖辈和父辈已经出现,即喝醉酒的老翁和扶他们回去的子弟,那么第三代呢?孩子们呢?在这个普天同庆、热闹非常的时刻,又如何少得了他们的身影?但范成大并没有直接揭示这一点,相反,他却通过那些归家的“老翁”,一双双醉眼呈现了出来,原来孩子们围观过祭社活动后,又跑了出来,满世界寻花草,斗起百草来,直弄得路上青枝满地,花叶狼藉,恰就入了父老的醉眼,也入了范成大的诗眼,于是他们就以这样的形象定格在了这首小诗中。

关于“斗百草”,它同样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一项游戏活动,有“文斗”,也有“武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曾经有一段精彩的描绘,可让我们对当时的“文斗”有所了解,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满园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大抵诸如此类,越斗越来劲,韵味亦越浓。

而乡村中的孩子们自然搞不了这种类似对对子的“文斗”,他们的办法简单而粗暴,那就是“武斗”,找些有“草头”的草或者花打成结,双方互套,然后用力拉,谁的断了,谁就输。一番比拼,地下不满地狼藉才怪,却恰好经由这满地狼藉,作者范成大巧妙的贯串起祖孙三代,把他们糅合在一首篇幅极其有限的绝句中,此而不为高手,谁又是高手呢?

是为诗解。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