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性的诗(诗歌跳跃式的结构举例)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1. 如何教学古诗的跳跃性结构
古诗,为了精炼,把词与词、句与句,以及层次之间过渡性的文字省略掉了,从而形成跳跃性的结构。
教学中,如何处理诗歌结构的跳跃性,展现诗歌画面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采取如下三种方法。
一、理顺被颠倒的词序,即梳理。
如《游园不值》这首诗,整诗使用了倒装手法,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梳理为“应怜苍苔印屐齿,小扣久不开柴扉。
满园春色关不住,红杏一枝出墙来。”就使诗的语言口语化而好懂了。
二、恢复被压缩掉的词句,即复原。
如《出塞》一诗的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复原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学生就可以透彻地理解诗意:从秦到汉到唐,在这千余年的历史中,守卫边关的士兵面对的都是那样的明月和关口,边关上的战争也一直未间断。
这样也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诗“万里长征人未还”,从而使学生领会出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及对边关的忧心。三、补上省略去的成份,即补足。
2. 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指什么
词创作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词作品需要精炼,如果作者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作者凝练和简化语言,把关键词找出来,进行合理地排列组合。因此诗词作品中的语言就具有了跳跃性的特点,但是这种跳跃性必须是合理的,这时需要思维的连贯性来加以约束,使这种跳跃性必须以围绕主题和合理的思路为前提。只有将语言的跳跃性与思维的连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性。
举个例子来说,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的下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两个人的)柔情象水一样(象水一样的深、一样的温柔),(但是相会的)佳期象梦一样(象梦一样的遥远、象梦一样的美好),(因此在两个人执手相看的时候,怎么)忍心(回头)去看那鹊桥的归路?
另外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跳跃性的名词排列。
在当今的网络作品中,由不少朋友的作品往往言务必尽,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凝重”“过实”,把自己的作品塞得满满的,使作品显得很笨拙,也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地,大大削减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难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3. 什么是诗歌层叠结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4. 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诗歌呈现出跳跃性的结构特点。
从外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而成,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表层结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形式上,诗歌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结构形式。
所谓跳跃性结构形式,是指诗歌的结构并不遵循自然时空顺序,而是在时空上任意伸缩张弛,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意留下空白,且省略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及关联词。诗歌结构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审美特性决定的。
诗歌既然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得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情感和想象的逻辑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她忽此忽彼,忽前忽后,跳荡不已,这样它就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跨度。参考:所谓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
这说明,诗歌结构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5. 诗歌按形式分有几种,举例
诗歌可以分为古诗和现代诗。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本文出处诗词俱乐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