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兰花的诗句古诗词 从郑板桥这三首诗,看兰花的君子气质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热爱兰花,欣赏它淡雅高洁的花瓣,喜欢它清新馥郁的香气,爱好它四季常青的绿叶。兰花既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仅次于梅花、牡丹和菊花的十大名花。
《孔子家语》中记载,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荀子》中也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可见我国古代早就非常崇拜兰花,并把它作为高尚人格情操的象征。
我们今天来看清代画家、诗人郑板桥写的三首兰花诗。郑板桥是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经担任范县、潍县县令,后来客居扬州,以卖文为生。他的诗书画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性格有点古怪,一般的事物入不了他的法眼。他画画人称“三绝”,一生只画兰、竹子和石头,自己说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题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这首诗是说兰草花生长于山中,甘心情愿于寂寞,淡泊名利。它散发出清香,就像高尚的人那样是高洁品行的自然流露,并不是想求得别人认同,去刻意为之。
春天到来,兰草花就在山野里发出了一支支的花箭。已成行,表示山野里兰花之多,随处可见。也指每一棵兰草的花杆众多。它们不是像桃李一样生长在房前屋后,花大而红艳,处处显示自己。
兰草花没有硕大的叶子和花瓣,它素净淡雅,端庄俊秀,有王者之香。任外界条件怎样变化,兰花始终保持坚贞的气节。
它的大气就在于与山中草木为伍,甚至混杂与荆棘丛中,只是怀抱着自己的一颗素心,从来都不把自己挂上枝头,与群芳争奇斗艳。但是它从来也不去自卑自贱,即使是自己独处,“不以无人而不芳”,该开花时绝不拖延。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自古以来这么多花草只有兰花居住最僻静,它在深山老林里与风声和流泉为伴,甘于平凡和寂寞。不像桃李喜欢热闹,喜欢围绕着村庄轰轰烈烈地开放。
兰花的性格也是坚贞高洁的,它散发出清香,弥漫在烟霞云雾之中,但不求人知道。就像那些隐居深山的高人,他们只在于修身养性,而不愿意去求人谋取富贵。
它总是喜欢扎根于遥远和险要的地方,为的是防备那些砍柴的樵夫和采药的郎中发现了。这样就不是跟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暴露了目标,或者有人沿着路径找来,要把兰花移栽到闹市去。
所以兰花生长得越高越远就越好,那样山高路远,又有树林的层层阻隔,上面还有云雾的遮蔽,这样任你是谁,纵然是千里眼,也难以发现。
这里诗人化用了很多典故,如不求闻达应该源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采樵或恐通来路,也是暗用的打渔人发现了桃花源的原意,就像谢枋得所说的“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目的是赞扬兰花的隐逸品质。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题画兰》,即是在兰花的图画做成以后,再题上去一首诗,以阐明画意,并寄托怀抱。
诗中说兰花生长在高山之巅,它不选择环境,不怕土地贫瘠,而是喜欢在石头缝中生存,开出的花香气远播。
兰花这样孤芳高洁,不与流俗同流合污,并不是它的脚下没有漂浮的云层,没有喧嚣的涛声,没有变幻的烟霞,而是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就不去理会它们。
那么这些浮云它来也罢,去也罢,诗人都不感兴趣,不去关心,更不会去挽留。这里诗人写兰花,就是在托物言志。兰花的坚贞气节,不同流合污,实际上是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郑板桥颠沛流离了一生,他的高尚人格在他的诗书画上都能够反映出来。有人评价说,他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从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他的为人正如他笔下的兰竹石一样,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
我是读书工,更多原创文章,请看同名公众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