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船到底指的什么
个人以为不必执着。「万里船」不一定是杜甫门前有很多船,还直通万里,而且杜甫那个时候居住在成都草堂,就算是有船,也不可能是东吴的船,只能是西蜀的船。然后,你提到的“万里理解成一种夸张,也能体现出当时的繁盛景象”也不可取,那个时候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所以怎么可能一派繁荣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妨这样理解,杜甫某天心情很好,他站在自己的浣花溪草堂内,对着一扇窗,看到那窗外的黄鹂、飞舞的白鹭,于是诗兴大发,提笔而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还有什么,远处山上的雪,门前河边停泊的船。
然后你再品一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人透过窗户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雪、看到了船,什么样的雪,什么样船?是千秋雪,是万里船。又哪里的雪,哪里的船?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而这一切,居然可以尽收于一窗之内。
简直不可思议嘛!
人生百年,怎么可能看见千年的雪,身在西蜀,又不会遁地术,怎会就能看见那东吴的万里船。一切不过是诗人为远处的山、门前的船做的一个注脚罢了。但与其这样理解,窗外的景是虚景,诗人写的都是夸张的形容词,不如理解为:其实这扇窗才是虚的,根本就是诗人自己的心窗。
心有多大,世界就多又大,作为一个诗人,其创作的基本素养便是要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更遑论心怀天下、民胞物与的「诗圣」杜甫,这份胸襟、这份容量,可不就是西岭的千秋的雪,东吴的万里的船,才配得上吗?
杜甫作诗对于语言的运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你看他写的《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往往用一个很小的事物就把两个相隔很远的地方联系起来了。再有“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西蜀,曲江头在长安,两个地方明明相隔十万八千里,可是杜甫偏要说“瞿塘峡口曲江头”,“风烟接素秋”,你看只要一阵风杜甫就能把瞿塘峡和曲江给接通了。中国地域之大,不要说西蜀和长安,就是一个地方还经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发生呢,可是,这就是诗人,这就是杜甫,既然可以「一边花飞减却春」,怎么就不能「万里风烟接素秋」了呢?如果你再读到杜甫写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对于文法的颠倒与错综,你还会觉得「门泊东吴万里船」奇怪吗?
我们欣赏杜甫诗作,切不可死于句下,得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透过杜甫的人格去看。至于具体怎么看,我这个半吊子没法卖弄,不过我可以分享给你我看到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这本书中《杜甫诗讲论》这一章,顾随先生讲得很是独到,我直接引用过来了,与你共享:
———以下来内容摘自《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一)盆景,(二)园林,(三)山水,三者中,盆景是模仿自然的艺术,不恶劣也不凡俗,可是太小。无论做什么,皆应打倒恶劣同凡俗。常人皆以“雅”打倒,余以为应用“力”打倒。盆景太雅。园林亦为模仿自然之艺术,较盆景大,而究嫌匠气太重。真的山水当然大,而且不但可发现高尚的情趣,且可发现伟大的力量。此情趣与力量是在盆景、园林中找不到的。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绝句四首》其三)首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清洁,由清洁而高尚。
后两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力,伟大。
前两句无人;后两句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heart's door)。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门虽小,而“泊东吴万里船”。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看船则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乃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河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故谓老杜为一伟大记录者。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气、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面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我是分割线—————
好啦,分享完了,不知道你有没有get到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