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少年折花的诗词是什么 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题目是“金缕衣”,也叫“金缕曲”或“杂诗”,是唐诗名篇。《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就是这一首,在书中作者署名是杜秋娘。但在《乐府诗集》中,这首诗编在李锜名下,《全唐诗》说是无名氏所作。北宋人所编的《唐文粹》中收录了杜牧的《杜秋娘诗并序》,在“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两句下面有注:“劝君莫惜金缕衣……李锜长唱此词。”这应该是杜牧原注。从诗中“与唱”两字和注可以看出,李锜是唱这首的人,杜秋娘是参与唱这首诗的人,他们都不是作者。此诗作者不详,当署为无名氏,但后世许多人把它归入了杜秋娘的作品中,包括《唐诗三百首》。
无论杜秋娘是不是作者,这首诗都和她的传奇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秋娘(约791—?),唐代人。杜牧的《杜秋娘诗并序》中,诗题称她为“杜秋娘”,但诗序却称为“杜秋”。据《 太平广记·李锜婢》记载,“杜名秋。”而且,唐末罗隐《 金陵思古》诗、北宋钱易《 南部新书》等都称她“杜秋”。可见她名“秋”,而不是名“秋娘”,称她为杜秋娘是有敬爱之意。《资治通鉴》称她为“杜仲阳”,古代二月仲春叫“仲阳”,“仲阳”与“秋”意义相对立,按照古人有时会采用与名意义对立的语词立字的习惯,“仲阳”应该是她的表字。古人称表字而不称名是表敬意。杜秋娘入宫后地位高了,所以称表字而不称名。
杜秋娘原是润州(镇江)人,从小家境贫寒,但她相貌清丽,能歌善舞,还能吟诗作赋。所以在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不惜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李锜是割据藩镇,家中的歌舞伎很多,但色艺双绝的杜秋娘很快就脱颖而出,她唱的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深深地打动了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诗正迎合了李锜及时行乐的心意,酒酣耳热之时,李锜常常唱起这首诗,杜秋娘便在一边应和。李锜把她纳为侍妾,非常宠幸。
唐德宗驾崩后,李诵继位为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李锜不满,举兵反叛,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被没入皇宫为奴,仍旧当歌舞伎。李锜的宠幸,使得杜秋娘摆脱了卑贱的歌舞生涯,而如今,命运的捉弄,又让她回到了从前,而且还背负着叛逆家属的罪名。幸运的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多久。有一次,在皇宫的表演中,杜秋娘为宪宗演唱了那首“金缕衣”,宪宗皇帝也被深深地感染,两人马上陷入爱河,杜秋娘被封为秋妃。从抄没入宫的罪人家属到高高在上的贵妃娘娘,杜秋娘的身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首诗,第二次改变了她的命运。
同样,美丽多才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幸,不仅是他的爱妃,还是他的机要秘书。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宽容弥补了宪宗年轻气盛、性情浮躁的缺点,宪宗常常与她讨论治国大事,二人过了十几年同心协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宪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宫中,有人传言是内侍弘志蓄意谋弑,但当时宦官专权,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嗣位,就是唐穆宗。杜秋娘负责教育皇子李凑。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满三十岁就一命呜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他也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事,不久又在宫中被刺身亡。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必为宦官所弑,于是就和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凑为帝。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计划被王守澄所知,结果是李凑被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返回乡里。
命运在她身上画了个圆,一个卑微的民间歌舞伎,在帝国权力的顶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民间。
《新唐书·李德裕传》说:“漳王养母杜仲阳归浙西,有诏在所存问。”《旧唐书·李德裕传》说: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至润州,“奉诏安排宫人杜仲阳于道观,与之供给……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户部侍郎李汉进状,论德裕在镇,厚赂仲阳,结托漳王,图为不轨”。可见,杜秋娘放归润州后,无亲无戚,无儿无女,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道观中,靠官府供养。
李德裕在润州时,她可能生活尚有保障。李德裕因“厚赂仲阳”之罪罢免浙西观察使后,继任官员即使想“供给”也有顾忌,她的生活一定是很艰苦的。杜牧经过润州时,“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诗中说:“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她要靠自己织布缝衣,而织布机却要向邻居借用,而且只能在夜间织布,她的穷困潦倒,也就可想而知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