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洮河的诗句 甘肃临洮,洮河浮桥

本站作者 2023-10-09 10:19:00

关于洮河的诗句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陇史王文元】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12.洮河浮桥:一座桥和一方水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李白笔下的美景,谁知就在距离兰州不远的一条河流上,人们也曾经看到这样一幅美景。

这条河便是洮河。我们走近洮河,寻找曾经被遗忘的洮河浮桥。

唐诗中的洮河

这是一条无数次走进边塞诗中的河流,高适、岑参、王昌龄……在众多诗人的笔下,它被笼上了一层层悲壮色彩,这是条充满人欢马叫的河流,也是一条被鲜血浸染的河流。

这条河就是洮河,一条飘荡着边塞诗的河流。洮河发源于甘南草原的西倾山东麓(碌曲县),顺着高原一路而下,奔向黄河而来。出临洮县城后,他们基本上就与洮河相伴而行,目标是距离县城附近的一个古渡口遗址。临洮的朋友告诉他们,洮河流经南屏山时,要从一处极为狭窄的峡谷中穿过,这就是海巅峡了。峡谷中山崖高耸,最窄处只有三四米,似乎只能容一艘小船通过,很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神韵。

此时,正是9月初,洮河两岸最为美丽的季节。出县城不久,就是一道横跨洮河的大桥,过桥后,一路逆流而上。边塞诗中的洮河,应该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而真正到了洮河边,我们才发现洮河是一条有些文静的河流,这条源自于甘南草原的大河,如今早已失去了“水寒风似刀”的苍凉。

河水缓缓而来,让我们无法把它同秦长城和曾经的孤城胡雁相连。

在历史上,洮河流域曾经孕育无比辉煌的远古文明,马家窑、齐家、辛店这些代表中国远古文明的文化类型都在洮河两岸出土,至今仍是无数学者为之向往的地方。

翻开唐诗,我们会看到很多和洮河有关的诗句:“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笔下的洮河,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洮河两岸;而王昌龄笔下的洮河则已经是生死相搏的战场了,“饮马渡洮水,水寒风似刀。”这是大军准备突击前夕的洮河;“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取得胜利后的洮河。而岑参笔下的洮河则带着孤寂,流露出思乡的愁绪:“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自然,更多关于洮河的边塞诗则充满了慷慨和悲壮,带着“家家壁上有弓刀”的豪迈。

洮河浮桥

渡河,无非是两种形式,或者架设浮桥,或者用筏子、木船。如今人们在洮河上架设了永固性钢筋混凝土桥梁。然而,在以前过洮河,人们走的最多的就是浮桥。

洮河浮桥最有名永宁桥。这座浮桥在临洮县城西面的蒿临公路77公里处,这里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洮河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防线,也是地理上分界线。南来北往客商,东北西走的使节,他们曾经在洮河两岸留下了无数的传说。民间传书说,唐代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就是在临洮一带渡过洮水,前往青藏高原的。

追溯洮河浮桥,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时王韶收复河湟地区后,熙宁五年十月,宋朝升镇洮军为熙州(今临洮县),建置熙河路,领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及通远军,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王韶以熙州为基地,筑南关(今临洮县店子街)、北关(今临洮县八里铺)二堡,并沿洮河东岸向北筑结河堡(今临洮县辛店镇),临洮堡(今临洮县巴下集)。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冬十月,王韶命梁成在县城西北5里的洮河干流上赶修浮桥,以保证大军西进的需要。经过将近大半年的努力,梁成指挥工匠民伕士卒终于在洮河上修建起了浮桥,人们将它命名为永通桥。以表达洮河两岸永远通达之意。

到了明代,大批戍边将士前往,洮州岷州戍守,交通问题再次出现瓶颈。人们重新修建了浮桥,这次桥址被移到了城西3里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浮桥。这次架设浮桥,在洮河两岸分别埋设了12根大柱子,在河上布设了12艘木船,用铁链缚住木船,辅之草缆,然后在木船上铺设木板,方便行人车辆的通过。桥建成后,更名为永宁桥,以彰显人们盼望永远安宁的心理诉求。

清代,康熙十三年发生了吴三桂叛乱。靖逆侯张勇为行军和运输粮秣的需要将永宁桥移到了县城西面5里处。到了乾隆十六年(1715年)狄道知州程鹏远又将浮桥移到了城西2里的西岩山下,并增设了铁链,在两岸修建了石堤。临洮诗人,吴镇曾经这样写道:“永宁桥下过,鞭影蘸晚霞”的诗句。

其实,关于洮河浮桥的记述人们多有茅盾。再加之,浮桥主要为木船,冬拆春建,多有变动。1949年8月。临洮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溃败逃跑时,毁坏了浮桥。交通一度中断,人民解放军在乡亲们的支援下,仅仅五天就修好了浮桥。这座浮桥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到1975年间,甘肃省公路工程处,在浮桥附近修建了长188米的大桥。这座从宋代就有的浮桥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视野。

花儿中浮桥

临洮人文鼎盛,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也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这里最早叫做狄道,算起来距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了。秦献公于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桓,在武山到临洮一带建立狄道、桓道二县,这是为临洮建县之始。秦人在这里修筑了长城。

千百年来,在洮河的滋养下,洮河两岸形成非常独特的洮河文化。每年端午节,临洮的人们还要举行一种抬着龙王过洮河的活动仪式。端午,在所有人的眼中,应该是吃粽子、赛龙舟、插杨柳、洒雄黄酒;然而每逢端午节,临洮辛店人总要举行一种非常独特的活动“抬龙王过洮河”。这一天,人们抬着一尊神像到洮河中尽情畅游……

端午这天,不仅是金龙爷的节日,也是周围民众的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购物访友,尽情享受着阳光,女孩子们则毫无顾忌地展现着她们的青春靓丽。喜欢唱花儿的村民,早已在大柳树下拉开了场子,很快歌声便直冲云霄。

以前,洮河流域森林植被非常好,木材是洮河上游的重要资源。每年开春到封冻,洮河中木筏不断,放筏子,是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行当。筏工们要把木材运到兰州,就必须要经过浮桥。这里就是考验筏工技术地方。托起浮桥的大木船12只,船只之间的距离只能容一个木筏子通过。夏天洮河中水流湍急,浪花四溅,要在激流中选中位置,难度可想而知。筏工们曾唱这样的花儿:

临洮放筏是调头桨,

浮桥空钻哈的顺当;

手抓桨把者想起你,

高兴者把花儿漫上。

这是个充满刺激的活,一旦失误,要么撞坏浮桥,要么被木船压死。往往过了这道生死关后,筏工们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花儿。

黄河的筏子七片桨,

揽头哈筏高处坐上,

娃娃嘴扳的缠头桨,

喊哈的凶,扳哈的歹,

汗淌在干脊背上。

一座浮桥,虽已经远离他们而去,但它留下的风韵必定千百年生生不息。

王文元原创作品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本号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