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与梅州②【精选】

本站作者 2022-12-08 21:12:00

杨万里写梅州的诗

导 读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太常博士,吏部右侍郎等。他品德高尚,崇尚真诚,宋光宗为其亲书“诚斋”匾额,故世称其为“诚斋先生”;著有《诚斋集》133卷,被誉为一代诗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与梅州的关系,方志除了载其诗歌三首外,不置一词。但是,杨万里对梅州的历史和文化有无可比拟的大功德,这表现在:第一,在政治军事上,淳熙八年(1181年)他率军平定梅州寇乱,战后重建粤东的治安体系,对梅州的政治军事做出杰出贡献。第二,在文学上,他以30多首诗歌的规模深入地歌咏梅州山川和文化,奠定梅州文学的基础,成为歌唱梅州的第一人。第三,在历史文化上,他“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的诗句,道出了梅州得名的真谛。第四,在梅州的发展上,淳熙十一年(1184年)他任京官时上疏论述梅州建设,使中央政府对梅州再次下达特殊政策,这在梅州的政治建设和桥梁史上,还有迹可寻。第五,在教育文化上,杨万里的门生刘涣在梅州任职18年,他以四大创举对梅州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使梅州产生了以神秘的“百花洲谶”为载体的状元梦。古印度《歌者奥义书》第二篇第七章说:“他的歌必至美,使他拥有至善之境。”杨万里至美的梅州诗歌是梅州文化史的珍宝,杨万里及其门生刘涣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梅州历史,使梅州开始迈向至善之境。

从大学文学院退休归居梅城的张应斌教授,近年来博览群书,探幽索隐,爬梳综理,辨伪匡谬,撰成《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与梅州》。从10月3日始,本栏将分为六期予以刊发,今日刊发第二期。敬请垂注!

杨万里游览图

杨万里在梅州更突出的功绩是在文化方面。他不仅对梅州的政治和军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梅州的文学和文化有重要贡献:他深入地描写梅州的山水名胜和风土人情,是歌咏梅州的第一人,他的梅州诗歌成为梅州文学的奠基礼。

杨万里的梅州诗歌见于他的《南海集》。《南海集》四卷,是杨万里在广东时期的诗歌。其中,梅州诗歌作于淳熙八九年(1181-1182)间。他在梅州除了平乱外,还一边考察惠、梅、潮的地理形势和民俗风情,一边描写南国新鲜奇异的景色:“草光叶润亦清佳,翠里生香不是花。一事说来人不信,蕨长如树蚓如蛇”(《过陂子迳……》二)。他以不辜负南粤“山水乡”的情怀,写下大量诗歌,如《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羽檄召诸郡兵》,以及描写梅州风物的诗歌30多首。这些诗歌依据诚斋的行迹编排,秩序分明、行程了然。

清人曾注意到这些诗歌。乾隆《嘉应州志》载有杨万里《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过瘦牛岭》、《梅州》诗歌三首。但错误不少,可见它并未引起重视。诚斋的梅州诗歌数量多,内涵丰富,奠定了杨万里梅州第一书写者的历史地位,它对梅州的文学和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诚斋进入梅州的第一首诗歌是《发通衢驿见梅有感》:

忙中掠眼雪枝斜,落片纷纷点玉沙。

虚过一冬妨底事,不曾欵曲是梅花。

通衢驿,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一:“通衢驿,在老龙岗。地甚平衍,庐舍田畴相错也。而实当万山之脊,踞广、惠、潮三郡最高处。第以中近为税使所侵,复嫌其湫隘,买民间地以益之。今亭榭修饬,花木深秀,水竹幽阒,称广城胜地矣。然税使令严,土人游屐未敢窥外郛也。”通衢驿在龙川县东60里,距长乐县10里。嘉庆《龙川县志》卷三:“越六十里为通衢,旧有城垣。东与长乐界,蓝关在焉。陆路去此十里而止,水程去此十里而易,乃孔道也。”它在万山之脊,踞广、惠、潮三郡的顶端,当在山顶。此山即长乐县的岐岭。通衢驿有时属龙川,时而属长乐。清徐友白《过山谣》:“逾蓝关,过通衢。”注云:“自岐岭至老龙,六十里。”通衢驿建在岐岭上,岐岭又名丞相岭。《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五十三:“丞相岭,在兴宁县西四十里。乐史《太平寰宇记》:‘循广二州分水岭也。唐大历中,宰相常衮除潮州,途经此岭,土人因以为名。’《新志》有岐岭,在长乐县西五十里,接龙川县界。按:宋初兴宁治长乐县。盖丞相岭,即岐岭也。”元末陈友定在岐岭采矿,得银数百万,后名岭为宝山。岐岭高60余丈,周30里,山势分岐若树屏,故名岐岭。诗人站在岐岭上,写他进入梅州的第一景观:漫天的梅花。此时已是腊月,梅花正在盛开,它疏枝横斜,满树满山都是雪白的一片,山上地下也是落英缤纷。梅花使冬天充满了诗意,也装点着梅州大地,使诗人感觉到:这个冬天没有白过。

过了通衢驿,诗人写下《过五里迳》。五里迳在长乐县西五里,有驿站,名五里亭。古开文《长乐竹枝词》:“送行直上大塘坡,五里亭前杨柳多。”过了五里迳,诗人有《晨炊浦村》。过了浦村,当晚住宿长乐县,有《宿长乐县驿驿皆用葵叶盖屋状如椶叶云》:

都将葵叶盖亭中,树似桄榔叶似椶。

欲问天公觅微雪,装成急响打船篷。

长乐县宋代属循州,今为梅州市五华县。长乐县驿有翰林堂,它距丞相岭也不远。宋李纲《通衢驿夜坐有感二首》二:“晓登丞相岭,夜宿翰林堂。”自注:“地有丞相岭,因常衮谪潮州刺史,道此得名。翰林堂,见《图经》。罗姓,失其名,亦唐人也。”罗翰林,传说指宋兴宁人罗孟郊。据北宋窦卞《宋故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知海州军州兼管内勤农事轻车尉赐绯鱼袋借紫罗公墓志铭》,当指北宋龙川人罗恺。李纲“唐人说”,亦误传。诗人在长乐县驿住下后,他惊奇于驿站的屋顶均用葵叶为瓦盖屋的奇观。葵,指蒲葵,为南方特产,诗人第一次见到。蒲葵形似竹,树干似桄榔,花亦如之,它与槟榔、椰一起称为南方之“奇植”。《广州竹枝词》:“五月街头人卖叶,卷成片片似芭蕉。”古代梅州蒲葵丰富,它留下许多地名。城东30里有葵岭,《梅州地名志》把“葵”释为“向日葵”,误。长乐县有葵岭、葵湖;梅县有葵冈、三葵、葵湖、葵山等。《广东通志》卷106大埔县有葵山嶂:“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一百余丈,周围二里。清奇秀特,为西南境诸乡祖山。”这样的高山绝壁,绝非是农夫所种的向日葵,而是蒲葵留下的地理遗迹。蒲葵有多种用途,可为雨具,广东谚曰:“油葵蓑,蒲葵笠。”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蒲葵还可以做帽,为药等。以蒲葵代替茅草盖屋,诗人闻所未闻。故杨万里记下这种特殊的建筑方法,对于今人有重要的民俗学意义。诗人还有《葵叶》:“篛箬端能直几钱,骑奴不拟雨连天。盖头旋摘山葵叶,劈破青青伞半边。”如途中遇雨,人可以随手把它顶在头上代伞。作者亲眼见到了这独特的风俗景观,十分兴奋。诗人沿途还写下多首今粤东客家地区的风俗诗,如:《食车鳌》《食蛎房》《食蛤蜊米脯羹》《食银鱼干》《乌贼鱼》《四月八日尝新荔枝》《题桄榔树》《蛋户》等。在这些奇风异俗的观赏中,令人几乎忘记了他是指挥平乱的武将。

过了长乐就到兴宁县(今兴宁市),他写下《题兴宁县东文岭瀑泉在夜明场驿之东》:

笋舆路转崖欹倾,只闻满山泉水鸣。

卷书急开已半失,眼不停注耳细听。

石如铁色黑,壁立镜面平;

水从镜面一飞下,蕲笛织簟风漪生。

石知水力倦,半壁钟作玉一泓。

水行到此欲小憩,后水忽至前水惊;

分清裂白两派出,跳珠跃雪双龙争。

不知落处深几许,但闻井底碎玉声。

安得好事者,泉上作小亭;

酿泉为酒不用麴,春风吹作葡萄绿。

醉写泉声入枯木,何处更寻响泉曲?

今兴宁神光山对面有文岭,有文峰塔;“夜明场驿”,夜明,指夜明珠,场,指银场,在今兴宁市永和镇的夜明村。《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五十三:“兴宁县,有夜明银场。”兴宁县东王彦嶂下有观湖岩,岩下即蚌湖。传说湖中有老蚌大数尺,夜晚吐毫光,故兴宁八景中有“蚌湖夜月”。宋代在此设夜明场驿站,驿馆名夜明馆。今天,夜明场古驿道仍依稀可见。在杨万里前51年的六月,李纲在此住宿,有《宿兴宁县驿二首》,其《午暑憇夜明馆道傍清流激湍可爱所乏者茂林修竹耳二首》二:“宝气何年夜发明,至今邮舍得佳名。”夜明珠是兴宁县的古老传说,此诗写夜明场驿旁的瀑布滚珠溅玉,湖水玉液琼浆,色调明快,反映出南宋时梅州优美的自然景色。这种美好的古生态面貌给杨万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了兴宁,诗人进入程乡县(今梅县)的南口,诗人有《入程乡县界》:

长乐昏岚著地凝,程乡毒雾噀人腥。

吾诗不是《南征集》,只合标题作《瘴经》。

程乡毒雾,指古梅州的瘴气。长乐的瘴气已铺天盖地,但程乡的瘴气更毒更重,已腥气袭人,令人难以呼吸。《南征集》,苏轼贬岭南的诗集。《四库提要》卷154:“东坡七集”之外,又有《南征集》一卷、《北归集》六卷等。岭南素称瘴疠之地,而梅州尤甚。《明史》卷45载:程乡梅溪(今梅江)又名恶溪,即瘴疠毒气之溪。光绪《嘉应州志》卷四:“考恶溪之恶有三:瘴疠毒恶一也,滩石险恶二也,鳄鱼狞恶三也。”唐宋时潮、梅毒蛇猛兽横行,大象成群,鳄鱼到梅州城外的梅溪畔伤人,到处一片瘴雾毒气。梅州古地名鳄骨潭,因苏轼伯父的朋友陈尧佐贬潮州通判时杀戮鳄鱼而得名。《宋文鉴》卷一百二十五载陈尧佐《戮鳄鱼文》:宋嘉祐五年(1059年),万江硫黄村(今丰顺县公式隍镇)张家16岁的儿子随母在河边洗衣,忽然被鳄鱼卷入江中吃掉。其母沿江哀号,不能相救。宋乾道七年(1171年),即杨万里到潮梅前七年,这一带野象成灾,农民在田中挖陷阱保护庄稼,但饥饿的野象冲上马路村庄。《宋史》卷六十六载,“率其群围行道车马,敛谷食之,乃去。”其荒凉和瘴气可知。《瘴经》,指宋广东转运判官张致远绍兴四年在梅州所著的《瘴论》。苏轼在岭南时常遭受瘴气的威胁,他在诗中多次写到瘴气:《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虎头食肉更何人,阵云冷压黄茅瘴。”《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郁孤台》:“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等等。苏轼对岭南的瘴气感受深刻。因此诗人说,我虽非被贬岭南,但是遭遇的漫天瘴疠,与苏轼所受并无差异。古代循梅一带的瘴气,令人胆战心惊。李纲《循州道中作》:“只愁青草黄茅瘴,敢意好风佳月天。山顶蒙蒙遮薄雾,江心跕跕堕飞鸢。”李纲《绝句二首》一:“深入循梅瘴疠乡,烟云浮动日苍凉。逾年踏遍峤南土,赖有仙翁肘后方。”据说黄茅瘴可使飞鸟自坠,李纲随身自带治瘴气的药品,所以未死在岭南。杨万里也多次写到循梅瘴气,《送彭元忠县丞北归》:“君从循州来,却向饶州去……黄茅起烟如黄沙,瘴母照水曼陀花。”《明发龙川》说:“山有浓岚水有氛,非烟非雾布游云。北人不识南中瘴,只到龙川指似君。优入蛮溪受瘴烟,一生谁料到龙川。”《过五里迳》:“瘦日当中暖稍回,冷山未许瘴全开。”诗人行军,几乎全在漫天黄沙般的黄茅烟瘴中艰难前进。

但相比循州瘴气而言,诗人对“程乡毒雾”瘴气印象最深。在梅州,诗人《瘴雾》再次写到程乡毒雾:

午时犹未识金乌,对面看人一似无。

腊月茅黄犹尔许,不知八月却如何?

诗后自注:“南中八月,黄茅瘴正盛之时。”这几首诗歌,几乎是宋代梅州的瘴气论。黄茅瘴是瘴气的一种。明王临亨撰《粤剑编》卷二:“谚云:‘十月小阳春,家家有病人。’南、赣之间尤甚,三岁必盛行一遍。范石湖《虞衡志》云:‘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九十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即此是已。”岭南瘴气为害,北人谪到岭南多无生还,故尤其害怕。他们视瘴气为鬼门关,谚曰:“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回。”即言难逃岭南的炎瘴。宋李纲《初发雷阳有感二首》一:“梦中曾过鬼门关,敢冀君恩听北还。父子相随幸良厚,仆奴半死涕空澘。风烟萧瑟黄茅瘴,山路崎岖赤脚蛮。归去梁溪见桑梓,定抛冠佩老岩间。”岭南犹如鬼门关,能生还者为万幸,却又不幸。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九《刑法上》:“至于二广,则风土之恶,瘴疠之祸,不忍言也。父母妻子哭其去,又哭其归。去则人也,其哭犹忍闻也。归则丧也,其哭不忍闻也。大抵去而人者十焉,归而鬼者七八焉,而人者二三焉。二三人者,虽不死,而死矣。何也,病也。病而全者,又十而一二焉。外路之官吏何辜,而使之至于此也。”梅州是岭南瘴气最重的地方。梅州黄茅瘴虽盛于八月,但延续到冬天。圆仲通真子《瘴气论》:“岭南瘴,犹如岭北伤寒也。从仲春迄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迄孟冬,行黄茅瘴。”一般而言,到中午时,瘴气会消散。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二:“日将中,气渐清肃。稍昃,见地中瘴雾如香烟数缕,冉冉而起,顷刻弥漫,布濩遍堂奥,苍茫混六合为一,上下皆晦冥矣。”但是,杨万里所经历的程乡毒雾,虽腊月中午仍大雾迷漫,烟瘴千里;举头不见日头,对面不见人影,人迷失在瘴气的海洋中。诗歌反映了宋时梅州瘴气为害的景象:原始山林必然烟瘴万里。

省城官员到了梅州,必然受到热情款待。但这没有激起杨万里的诗兴。次日清晨,他离开梅州时才亮出了歌喉,作《明发梅州》:

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

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

县、州志均载此诗,但《嘉应州志》作《梅州》,《程乡县志》作《咏梅州》,均误。诗歌写梅州人文和自然景色:虽城池狭小,人烟稀少,但野渡船稀,玉霜粉饰梅蕊,景色动人。诗人意犹未足,在梅州郊外又作《霜草》:

霜前乱碧未全枯,霜后纷黄却更苏。

偷吃瑶台青女粉,都生琼须与银须。

以上是关于“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与梅州②【精选】”内容的介绍,如果您喜欢,欢迎收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