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水画的诗 山水诗与山水画

本站作者 2023-10-12 05:34:00

有关山水画的诗

中国传统文化中由自然山水派生的两种艺术形式,即山水诗和山水画中的山水意境营造,形成了相互伴生的关系。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却是同一个文化根源的同胞姐妹,二者交相辉映、互相指涉,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史中,山水诗、山水文学和山水画密切的互动关系是一个独特且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艺术现象。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晋灭亡之际,大批北方土族大家南迁避祸。以会稽为中心的浙东地区多名山名水,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目不暇接,能引起士人的情绪波动,对大自然的审美要求亦油然而生。许多身居高位的文人如谢安、王羲之等在闲暇之余即游山玩水,宴饮于青峰之颠,赋诗于绿水之上。他们借山水怡养情吐,寄托玄思。

东晋时佛教广泛流行,对山水诗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佛教主张超凡脱俗,在思想上与自然山水有着亲密的联系。其次,佛教寺庙常建于青山绿水处,将现实生活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东晋时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思潮让士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识已完全觉醒,山水逐渐成为诗歌中的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也终于修成正果。

另外,佛理常借用山水作为其传达的载体。诗人们总是通过对佛山净水泪红林清泉的吟唱来表达悟道的机趣,将冥冥神思与山水融合,以景透理。此时隐逸之风大兴,隐士们都把山水作为向往的对象,令对山水的审美意识进一步苏醒,山水也日益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之一。

魏晋山水文学的兴起直接带动了绘画的审美表现。这可从我国历来流传下来的绘画著述与作品中可作印证。二者之间至少有如下两种联系:第一,它们的语词、文法、文句相同,都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早期山水画论中优美的文句与山水诗是一致的。第二,早期山水画文献所体现出的性情格调与山水诗的境界和追求相互一致。当然,山水画论和山水诗也有不同之处。山水画论会涉及具体的创作和欣赏的问题。

晋宋之际,山水画已然脱离人物画走向独立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长卷,是游仙诗的写照,山水在画中属于尚未成熟的陪衬。顾恺之、宗炳等把山水作为艺术的审美对象,进一步提升了山水题材的艺术地位。山水画追求形似的艺术创作思想也影响了对山水风光的描绘。王羲之等书法大师在书法创作上超俊逸拔的审美观也同样增加了人们对山水的欣赏角度又拓宽了人们对山水审美的境界。

就这样,传统山水画自魏晋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以来,历经南北朝、隋唐,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情趣,有别于欧洲传统风景画描绘目之所及客观景物的表现方法,而是更多地通过客观具象的山水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如“道法自然”,这是强调对自然规律感悟过程的一种情感形式与生命体验。

不言而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社会上与哲学上的形而上根源。中国山水诗里的山水诗意,也是中国画里的山水诗意。中国山水诗、山水画既有欣赏山水之美的审美情感,又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既有隐秘的个人体验,又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传统的中国山水诗、中国山水画均为古典而风雅的中国审美价值作出了贡献。山水是不容亵渎的诗意现实,是接通生命的大道,而不是物化的风景,不是外在的地理。心中也可以有万千丘壑,梦里也可以有高山流水,无论是自然的山水还是诗歌绘画里的山水正是中国人精神生命的栖息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