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时的诗句(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里的“时间美”)
作者:彭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时节雨纷纷”……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倒计时器”,从“雨水”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将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和浪漫美学传达给全世界。这些古诗词出自何处?你读懂了其蕴含的“时间美”吗?
节气里的“诗情画意”
北京冬奥会开幕那天恰逢立春节气,当一帧帧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画面和诗词出现时,人们不禁感叹:“这是最美的中国文化。”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与节气风景相得益彰。
为解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的魅力,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导曹旭。“古人将一年365天划分,将四季划分,并制作成一张24个节气的轮回表。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他说,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人对天地、自然和四季的认识,并提醒自己,以特有的“时间节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天地宇宙、自然四季互动。
在他看来,这张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表,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风景的关系,人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人和社会体制的关系(包括祭祀活动等),因此,中国诗歌的总体性质和语言的节奏就与此有关。
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的节气配诗举例。雨水节气,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雨水节气正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的时节,渐渐进入“可耕之候”,春雨在夜里悄悄随风而至,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清明节气,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选自唐代杜牧《清明》,它已是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诗句之一,提醒我们追思故人的时节到来。
与春天相比,夏天的诗词又是不一样的风情。夏至节气,配诗“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描绘了夏至节气的风情景物,“绿筠”是翠竹,竹子刚生出的竹节还带有白色的茸粉,而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芳香,竹与荷给了人们夏日清凉的意境。大暑节气,配诗“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如此炎热的夏季,诗人想着如何避暑,他在子夜看到星河皎洁,月光澄明,还有其他季节看不到的萤火虫。
白露节气,配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又是一首众人颇为熟悉的诗。白露节气的夜晚,令人顿生寒意,杜甫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宋代陆游《时雨》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又描写了芒种时节的热闹景象。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最后10秒,倒计时加快,画面中是山水中国的盛景,节气流转,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倒计时的最后一秒留给立春。二十四节气,充分舒展了中国式的诗情画意。
诗人与节气都是自然的语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个节气,连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
曹旭将二十四节气形象地比喻为人在一年中要走过的24个车站。长途汽车一年要开365天,经过24个车站。4个大站即春天站、夏天站、秋天站、冬天站,这4个大站,又被细分为24个小站,每15天左右就到达一个小站。每一站的时令、气候、物候、风景等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人是自然和节气的一部分,诗人也是自然和节气的一部分。”他说,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语言,所以,诗人就用文字、用诗歌的语言,来对应自然的语言和节气的语言。诗人其实也是在叙述、描写和抒发不同节气到来时的情感。而这种表达,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内容。
譬如,诗人是自然的孩子,面对自然,他有话要说,有感情要抒发。对自然景物、自然生态要赞美,要高歌,而变化的四季就是诗人不同的“诗歌锦囊”。
自然里有风景,有气温,有与其匹配的花朵、花束,春天的牡丹、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日的梅花等等,万花千草都是四季的“代言”,古往今来的诗人,写不胜写。诗人抓住了这些花草描写,让诗歌成了四季里24个节气的象征。这些就是节气诗很重要的内容。
再比如,二十四节气里包含的诗歌因素,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还包含社会因素,如社会性的、节日性的等。春夏秋冬各有节日,这些节日本身有许多“诗材”和诗歌元素。如借清明下雨等表达,展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纪念等。
在曹旭看来,诗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当自然节气与社会身份、自身境遇等交叉在一起时,他在不同节气写出不同的诗歌。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篇,将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节气与诗人自己及全家挨冻挨饿的遭遇等交织,写出了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
自然是天地里的自然,宇宙里的自然。这个自然还含有地理的因素,比如江河、山峦等在24个不同节气中变换出更多的面貌与风景,就像孩子的脸一样不断变化。这种不同的变化,同样给了诗人写作的题材。就像唐代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下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人写下来了,就留下了江山一代代的诗歌。
节气有规律,诗人的表达是多元的
“节气就像一个个原点,可以辐射出无数的诗歌。”在曹旭看来,诗人的感情是发散性的,多元化的,他们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与节气有关的诗词也是多元化的。
如,白居易在《观刈麦》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他是用节气来描写生活,抒发情感。而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借霜降节气的断鸿之声表达游子的羁旅之思。
四季的风景与物候是固定的、有其规律的,而诗人借诗歌的情感表达却是千变万化的。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本是让人格外愉悦的季节,但杜甫在《春望》里却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时长安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但诗人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的鸣叫声本来是动听的,但在当时却让人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再比如,冬季天寒地冻,百无聊赖。但柳宗元在《江雪》里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节气中,诗人用这首诗来衬托他遭受打击后不屈的人格与精神。
“每个季节、每个节气,诗人的感情都是多元化的,将自己的感情代入,使得每个节气具有他独特的感情。一个诗人同样写10首春天的诗,写法和情感也可以不同。”曹旭说。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们用二十四节气和与其有关的诗词,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和辉煌。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间白天长了、黑夜短了;什么时间冰化了、河开了、风来了、雨来了;什么时间昆虫苏醒了,大地可耕种了,庄稼要生长了……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所说“全世界可能没有人这么数数字”,但我们有底气自信,这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
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冬去春来,古诗词里的“时间美”,晕染成了无数美妙的画面,隽永而智慧。(彭薇)
阅读剩余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