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怖诡异的古诗(有哪些细思恐极的古诗词)

本站作者 2023-10-14 12:09:00

最恐怖诡异的古诗

白居易的《观刈麦》。

这首诗让人感到恐惧之处是,触及到了对君权统治的社会系统合理性的质疑。

白居易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发现了这个社会运行规则的不合理性,他也许往深处想过,但他终究没有说出来,而是点到为止。

就像是楚门,望了一眼“世界”的尽头,发现了天空的裂痕。

但,这已经足够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写农民收麦辛苦,五月麦子成熟时,全家老少齐上阵,抢收麦子。

又特意描写了贫穷妇人,抱着孩子,拣麦穗以果腹。

因为家里仅有的粮食都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了。

接着,白居易说了一句足以让千百年统治阶层和读书人都应该为之脸红羞愧的话。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之前我在别的回答说过,中国古代的君主、贵族、士大夫阶层,奢华、安逸的生活,甚至是温柔敦厚的君子品格,风流俊雅的个人魅力的背后,

是“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是“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

那耀眼的玫瑰,是用他人的鲜血浇灌而成。

而玫瑰一无所知。

大家都是人,就为什么一些人一出生要被牢牢困在土地上,世代做最劳苦的事?

另一些人,却可以世代读书讲经,悠哉游哉,奢靡无度。

到底为什么?

凭什么?

这是不是哪里有点不对劲?

白居易一定是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他已经隐隐发觉,这事tm压根就不合理。

所以他才会“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对所有不事农桑,却还吃饭穿衣人的灵魂拷问。

他发现了惊天的秘密,但是他又无能为力。

甚至,他自己都是这个不合理系统的受益者。

从来皆是如此,处处皆是如此。

我一个人认为它不合理,有用吗?

能改变什么吗?

所以,这事的解决得等到一千二百多年后,一个叫二十八画生的人,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能走到突破这个不合理系统的第一步。

既然说了白居易,就再谈古代诗人与忧民的问题。

一提到忧民的古代诗人,大家的印象,应该主要是杜甫、白居易、苏东坡。

但这三者是有差别的。

杜甫的忧民,仍然是士大夫对老百姓的关心,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爱。

并且,他的忧民是建立在忧国的基础上,即国家君主,是天然的合理,他是以作为以辅佐君主为责任的读书人的身份去看待民众,关心民众。

他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君主”的存在,正是因为他这种不事劳作,即可拿到俸禄的人的存在,正是因为这个系统的设定,民众才过得如此辛苦。

白居易则隐隐意识到了这点,民众的苦难生活,他作为不事农耕,却可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读书人,是有罪责在里面的。

(记得学界有观点认为,白居易之所以写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是因为他当时担任“左拾遗”,晚年他就没怎么写了。

这种观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冷漠自私,就以为白居易也是如此。

同时这也是不懂诗,因为一首诗要是在当时流传很广,又在后世一千多年仍然为人们所感动,作者定是出自真情。)

再往后几百年,宋代的苏东坡则更进一步。

他由于多次以犯官身份被贬荒远之地,被权力系统排斥在外,在人生的后半期已经开始对君权的不合理性有了认识,同时也更倾向于认可自己的平民身份。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他们都未能彻底在理性和感情上深度认可君权系统可能是不合理的,而百姓和他们其实是一样平等的人。

他们对民众的爱始终都是,我爱你们, 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

没办法,这就是历史的局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