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怎样理解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分解而言:绝望是虚妄的,正如希望是虚妄的。
层次上,是先表达了希望是虚妄的。这在《希望》前文所引的裴多菲·山托尔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可以看出来。鲁迅是同意希望是没有的,它将你榨干之后便弃掉你。也许曾有希望,但耗尽青春,也只见空虚的暗夜,那只能弃掉希望之盾了。反映这一时期鲁迅思想的《两地书》里也有写到:“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是指向绝望的。
结合《希望》所在的集子《野草》里其他文章来看,可能会有更好的把握。
在《过客》里,目的是悬空的,过客的人生状态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他只能如此,只得走,走向坟(死亡,终结)。目的的缺失,导致行为的消逝,但过客除了过程以外别无目的,“走”本身成为目的。
本来,所有虚无,终究有一种解脱的可能性,至少,死是最终解脱。过客走向死亡,但《死后》否定了这种解脱——死了也有意识,死不得安宁。过客只得走的状态无所逃于天地,无所逃于生死,这既消灭了人生的意义,也取消了人死的意义。虚无成为虚无,意义产生旋灭。
这就是鲁迅的生存状态,自身是没有目的的,只有行为存在,永远如此,没有解脱的可能。
《死火》里,冻灭或烧完,都是指向同一个消极的结果。“那我就不如烧完!”体现了鲁迅的选择,即使结果无差,但他还是会选择更为激烈的方式烧完自己。
《影的告别》里,彷徨于无地,但作者依然更愿“在黑暗里沉没”。鲁迅曾经翻译过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里面有句话:“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 他看透了群众领袖的伎俩——许诺未来以劝使人们牺牲现在。鲁迅不相信未来的黄金世界,更重要的是“保存自己”。
《失掉的好地狱》也是在讲未来是靠不住的。
以上皆指向行动意义的丧失。
至此,既然希望是虚妄的,既然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那么就是要绝望咯?《希望》正是绝望中的抗战。行为意义的丧失导致行为的缺失,进而导致绝望,但绝望也是虚妄的——无所逃于天地,无所逃于生死——于是绝望的虚妄性质导致行动。绝望中抗战,绝望乃是前提。所以《希望》里,作者放弃了希望之盾,“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的暗夜了”。没有希望,就以肉搏。
《这样的战士》里,他注定不会成功,“但他举起了投枪”。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意义的,但他要的是行为本身,他唯一能做的,是举起投枪。唯有行为本身才能存在,这是对鲁迅一生的总结。让人联想到西西弗神话。
此外,《复仇》《复仇(二)》《墓碣文》都是指向自我的戕害,与鲁迅的整个人生哲学相联系,自啮其身,自我本色。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已然绝望,但反抗绝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