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瑞的诗 品其人——聚焦海瑞留存海南的墨宝
聚焦海瑞留存海南的墨宝
观其字 品其人
扬廉轩内的楹联内容选自海瑞的诗词。记者 苏弼坤 摄
俗话说,字如其人。海瑞性格刚毅、正直,从他的书法墨宝中,可见他的阳刚之气。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书法评论家康有为曾这么评价海瑞的书法:乃至海刚峰之强项,其笔法奇矫亦可观。
继上期推出“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观明代石像生 听海瑞身后事》后,此次系列篇聚焦海瑞在海南的墨宝,包括海瑞抄字碑、“寿”字碑、海瑞五言律诗(四首碑)、海瑞对联、海瑞诗篇,以及海瑞的砚和“司风化之官”印等。海瑞墓园管理处原主任陈涛表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海瑞在海南的墨宝都存于海瑞墓园,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细致观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海瑞的人品人格。
镇园之宝
《管子·牧民篇》碑刻
树影婆娑,雕像伟岸,海瑞墓园庄严而肃穆。
陈涛介绍,海瑞墓园收藏海瑞的十五块书法石碑。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海瑞手书“隆庆庚午春正月琼州海瑞”的石碑,共八块,皆大小相同,每块高0.34米,宽0.55米,组成了一大块碑面。碑的前六块抄录《管子·牧民篇》中的原文。碑文竖行,无题名,计1706字,开篇首句即为“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全篇字体用小楷书成,无标点符号。
该碑末署的“隆庆庚午春正月”,为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此时海瑞57岁,正是其书法成熟时期。此时恰好是海瑞在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应天巡抚等任上,也是他满怀豪情壮志,大展宏图,为民除害,造福苍生的时候。正月初,他乘小船,亲临吴淞江口,现场了解吴淞江沿岸受灾饥民的实际情况后,便组织灾民,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但好景不长,正当他为此事日夜操劳的时候,刑科给事中舒化和吏科给事中戴风翔给皇帝上书弹劾海瑞,说海瑞假公济私,借修水利招财纳贿,捞取政治资本。海瑞被迫写《被论自陈不职疏》,痛斥戴风翔等人的诬蔑不实之词,可见他这时的复杂心情。大约在此前后,海瑞抄写《管子·牧民篇》,抒发了自己一心为民、勤政为民的思想。因为《管子·牧民篇》通篇说的就是当官要为民做主,国强要先让民富的道理。
通篇书法柔中有刚,工中藏秀,兼具东晋王羲之、唐褚遂良的风格,堪称海瑞书法的代表作。另外,这八块石碑的最后两块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秋八月,海南的文人学士为这篇海瑞的真迹所写的题跋,记录了这篇书法艺术珍品流传和刻碑过程。题跋中许多字迹虽因石碑风化看不清楚,但该碑文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海瑞手书的《管子·牧民篇》,是其五十多岁时的书法成熟作品,他用工笔小楷写成的书篇也仅见此一件,而且是海瑞留下的书法作品中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作品,其珍贵价值显而易见。《管子·牧民篇》碑刻原嵌于琼台书院先贤祠壁上,新中国成立后移筑于五公祠左壁,今又迁移在特制的陈列架上保存,已成为海瑞墓园中的镇园之宝。
海瑞墓园内的“寿”字碑。记者苏弼坤 摄
“寿”字碑
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寿”字历代书法家的写法众多,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能写出一百多样的字形,奥妙无穷,所以有人称之为“寿”文化。
海瑞给其母亲书写的“寿”字更有特点,不仅记载在各种文献中,被当作古代书法艺术珍品,还刻于石碑上,陈列在海瑞墓园的碑廊中。
“海瑞的‘寿‘字碑,呈竖长方形,碑上下高1.19米,宽0.635米……”陈涛介绍。该碑呈竖长方形,碑面中心阴刻一个巨大的“寿”字,几乎占去了碑面的大部。“寿”字刚劲有力,一气呵成。有趣的是,有人能从“寿”字中释读出“生老百年”和“生母七十春来寿”等字。据说还有的人能释读出15个字,新意迭出,让人叹为观止。
关于“寿”字碑的故事,据说海瑞的母亲谢氏28岁时就守寡,她“励节自守”教导海瑞,抚养其长大成人,所以海瑞非常敬重他的母亲,感情极深。海瑞在淳安县任知县时适逢其母亲70大寿。他除给年迈的母亲买两斤肉外,其他一无所有,于是在感慨万千中,提笔写下这个“寿”字送给母亲,祝愿她老人家长命百岁。海瑞的“寿”字既蕴含了他的“情”,也包含了他的“性”。海瑞每到一地任职,总要带着年迈的母亲随往。后来,海瑞到京城做官,习惯了南方生活的母亲受不了北京冬天的寒冷气候,海瑞就让夫人陪其母亲在江西兴国暂住。
然而,担任17年海瑞墓园管理处负责人的陈涛向记者道出了他内心的疑问,如若“寿”字碑是海瑞为其母祝寿而写,为何在落款处写上“海瑞书”?而不是“儿 海瑞书”?这样不亲近且生疏的落款,不像是为了母亲祝寿而写。陈涛认为,这个“寿”字,或许是海瑞的同僚抑或是仰慕海瑞书法的后生,向海瑞求的字。但历史真实情况如何,也难以深究了。
海瑞墓园内的扬廉轩。记者苏弼坤 摄
诗人海瑞
其诗作25题27首存世
镶嵌在海瑞公祠的南北墙壁上的四块石碑,均是海瑞手书唐代诗人戴叔伦、唐代诗人权德舆、唐代诗人温庭筠,以及唐代诗人马戴的诗作。
为何唐代诗人受到海瑞的青睐?除了唐朝是我国古代诗作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外,或许与之有着共鸣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原因。
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该碑首无题名,竖行草书,无标点符号。碑高1.35米,宽0.48米。戴叔伦,唐代金壇人,字幼公。曾任抚州刺史,累官至容管经略使,尤以文章著名。经过海瑞的妙笔生花,诗与字巧妙结合,珠联璧合,价值大增,被人评价为:“笔力雄劲,结体奇崛,可谓健如振鹘,大若腾龙,为相传海瑞墨迹中特别见出气象笔力者,即便不是海瑞真迹,亦具极高鉴赏价值。据云,此碑原藏于琼州府城西北隅的下田村海公祠右壁,抗日战争期间碑刻被毁,解放后鸠工重刻。”
权德舆的《送孔证士》,该碑与《除夜宿石头驿》诗碑,大小形制均相同,草书,亦无题名。权德舆,唐代人,字载之。幼丧父,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德宗闻其才,召为左补阙。宪宗时累官礼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刑部,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公。史书评价他:综贯经术,老不废书,其文雅正赡缛。
温庭筠的《早秋山居》,该碑高1.35米,宽0.48米。碑额无题名,无标点符号,草书,竖行。温庭筠,唐代人,本名岐,字飞卿,少敏悟,工为词章,与李商隐齐名。文思神速,数举进士不中,大中末授万山尉。不得志,去归江东,废弃终身。有《金荃集》《汉南真稿》等传世。
马戴的《过野叟居》,该碑与《早秋山居》诗碑的形制、大小相同。马戴,唐代人,字虞臣。会昌年间中进士第。晚年为太学博士,尤以诗著名,有诗集传世。
古时候,大凡高官名人,其书法诗作也都见长,这与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渠道,文章内容和毛笔字的好坏,都直接决定了其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古代的多数官员同时又是书法家和诗人。如唐朝时曾出现以诗取士的现象。海瑞能否够得上书法大家,虽有争议,但说他是诗人并不为过,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海瑞集》中,就收录海瑞诗作25题27首。
海瑞书写的对联极其罕见,目前仅有一贴刻于石碑上,其他的散存于各种文献中。
海瑞一生将“干国家事,读圣贤书”作为自己的追求。在郭克辉主编的《琼山县文物志》中,海瑞的这副对联是与“寿”字碑刻在一起,右边竖行刻“干国家事”,左边写“读圣贤书”,署“海瑞书”。而海瑞陈列室内的这通碑是单独一碑,不知哪个更接近事实。该碑高0.84米,宽0.53米,竖立在海瑞公祠内南墙从东至西第二块。
海瑞的另一副对联极其工整对仗,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可称上乘之作,以飨读者:清泉云白开松径,雪寒林森未逢春。
海瑞创作的诗篇,不仅可以展现出海瑞的诗文水平,还可以展现他的书法艺术风采。海瑞的诗除收录于《海瑞集》以外,近年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中,提到:“明代海瑞有一首《海珠寺》诗,写的则是海珠石的景色。”《海珠寺》诗被称为海瑞的一首佚诗,诗文为:南海骊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云流上下天浮动,月浸空蒙地有无。两岸交花摇彩槛,千艘横渚散飞凫。即看佛宝连金界,全胜仙人弄玉壶。
这首诗细细品味,也不失为造诣较高的诗篇。
另外一首海瑞手书唐代诗人刘长卿《经漂母墓》诗,诗碑高1.43米,宽0.56米。草书,竖行,无标点符号,也无碑额题名,末署“刚峰海瑞”,全文为: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渚苹行客荐,山林杜鹃愁。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遗失“珍宝”
泥瓦方印和砚台
海瑞是清官,没有给后人留下金银珠宝,但现代研究海瑞的史学家们还是从史书记载中找到了他的传世“珍宝”。这两件“珍宝”真实地反映了海瑞为官清廉的程度。
据《琼山县志·卷二十八·杂志·二遗书》中记载,海瑞有两件遗物已经失传,其中一件为瓦印一方,另一件为海瑞书写使用过的砚台,取名“介友砚”。这两件珍贵的海瑞遗物,在清朝时已不知所踪。“期待研究海瑞的史学专家们会按照史料记载复制展出,让后人得以了解。”陈涛说。
关于海瑞的印,《琼山县志》卷二十八云:“忠介公有瓦印一方,官留都时所贻,后为浙人所获。”海瑞之印的形制和印文,近代周作人在《论海瑞印文》中有记:海介公印,以泥为之,略煅以火,文曰司风化之官。观之觉忠介严气正性,肃然于前。“司”为行政组织管理的名称,有管理、掌管、主持的含义。“风化”的意思就是风俗教化。海瑞从步入仕途起,就教化社会风俗,清正廉明,率先垂范。海瑞身居明朝二品高官,却不用金石刻印,而用泥瓦做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印章中,这确实是极为罕见的,定有非凡的文物价值。
提到海瑞的砚,《琼山县志·卷十八·杂志》记载中提到,忠介公有印,又有砚。海瑞的这一方砚,后被张岳崧的好友莫书农所得。“既得海刚峰先生砚池而涤之,其质苍黝精坚,刚峰先生之耿持正直也。于是乃名琴曰韵友,砚曰介友。将轩于罗浮山之观源书房,风雨涤荡,烟云供养,其晨夕焉。”但此后,该砚就下落不明,成为海瑞文物中难觅的珍宝。
所幸的是,修缮及改扩建后的海瑞陈列室里,彩色挂图配着文字说明,用“声、光、电”的展示手段及明代背景文物的衬托,描绘了海瑞一生的业绩,多少弥补了清官海瑞留下文物太少的不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