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古诗诗意 恵春江晚景古诗诗意

本站作者 2023-11-07 19:33:00

山雨古诗诗意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今天先解读第一首。

全文通篇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逐句深度鉴赏: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了桃花初放的景象。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粉嫩欲滴,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通过这一景象,作者营造出一种静谧、清新的氛围,为整首诗的开头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传达出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春江水暖,鸭子最先感知到这种变化。它们嬉戏于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景象通过“鸭先知”的比喻,表达出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和生命的活力,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景象。蒌蒿和芦芽是春天的代表性植物,它们在大地上繁茂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万物的生长。通过这一景象,作者展示了春天的力量和美好,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引入了河豚这一特殊的元素,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河豚是季节性回游的鱼类,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从海洋回到江河里。通过这一元素的引入,作者巧妙地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使整首诗更加深刻和生动。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生动有趣的元素引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它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借助桃花、鸭子、蒌蒿、芦芽和河豚等元素,展示了春天的力量和美好,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价值。同时,通过哲理和启示的蕴含,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出生在眉州眉山,22岁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职务。他的一生中多次遭遇贬谪和流放,遍历各地,接触了不同的人文风貌和山水景观,也让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反对北宋中期兴起的“新法”,认为新法导致社会混乱,多次上书反对。他还在徐州等地任地方官时,为百姓谋利,改革当地弊政。他的这些政治理念和行动,体现了他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和担当。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之一,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杰出文化人的风采,他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和思想流传至今,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字飞花令

景物皆难驻,伤春复怨秋。

景淡花初落,寒生海上潮。

景夕残霞落,秋寒细雨晴。

景好身还健,天晴路又乾。

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

景阳楼下花钿镜,玄武湖边锦绣旗。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景物诗人见即誇,岂怜高韵说红茶。

景胜银釭香比兰,一条白玉偪人寒。

景帝龙髯消息断,异香空见李夫人。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