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长江三峡风光

本站作者 2023-11-17 10:24:00

三峡的古诗句有哪些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壮美、最为奇特的峡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或游历、或寓居、或为仕来到三峡。两岸群峰峥嵘,满江惊涛拍岸,比比皆是的名人遗迹让他们乐山乐水、寻幽访胜、俯仰咏娥,把一篇篇诗章留在了七百里山水长廊。

有学者认为,三峡诗始于战国时代屈原的《桔颂》,时间在公元前298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些年,不少人把三峡的诗篇整理、编纂成册,出版了《三峡诗汇》(顏其麟编著)、《三峡诗话》(钟永毅、吕红文著)、《三峡诗魂》(秦卓莹编著)、《三峡诗话》(刘济民编著)等等。有人初略估计,三峡诗篇在万首以上。

对于怀有仁山智水观念的中国诗人而言,长江三峡是激发诗情的最佳处。处处是诗思的触媒,处处是诗情的源泉,所以有人称三峡是“诗峡”。

三峡的地貌景观早在先秦和南朝文学中就有出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太平襄宇记》卷一四七)。”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蜀道难》较早描绘了三峡山水组合:“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三峡中每个峡各有特色,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若干三峡诗都展示了雄、秀、险的山水风光。宋袁说友的《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诗人写出了游历巫峡的感受:

巫山磊块山林姿,一丘一壑贪成痴。

寸峰拳石瞥眼过,张皇攫觅惟忧迟。

东南佳山多秀丽,就中所欠雄与奇。

饱闻巫山冠巴峡,奇峰十二相参差。

昔年图画常一见,欲见此山无路之。

扁舟西溯上三峡,千岩万壑争追随。

终朝应接已不暇,心目洞骇俱忘疲。

天下名山亦多矣,未有列岫奇如兹。

九华一景固天巧,惜与江流相背驰。

南北两峰喧众口,妆抹却恨同西施。

何如此峰无限好,行行列列临江湄。(《东塘集》卷二)

在他的眼光里,东南佳山所欠的是雄奇气势,九华山固然天巧但缺少河流滋润,杭州西湖的两座山也只如西施秀美,巫山十二峰使人应接不暇、心目恫骇。有人说,这首诗是历代诗人热爱三峡山水的代言之作。实际上,这只是诗人看到巫山十二峰的景象。另外一些诗人对瞿塘峡的描绘更是惊心动魄:“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茫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白居易《初入峡有感》)“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陆游《醉中下瞿唐峡中流观石壁飞泉》)“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登高》)……

历代三峡诗把山川情怀与历史意识以及人生感悟融为一炉,体现了深邃而博大、磅礴而悠远的人生理义。陆游的《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前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王十朋在《游卧龙山呈行可元章》诗中感慨道:“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图留沙碛怀诸葛,诗吟江濆忆少陵。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唐鱼化浪三层。篮舆又向人间去,回首林泉愧老僧。”

在三峡诗歌地域风格的稳态系统中,还有另一种基调与之相谐,构成了三峡诗歌地域风格的复合体系。这就是三峡竹枝词表现出来的“清秀流丽,含思宛转”的风格。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的民歌,杜甫在沿岷江、长江而下赴夔州期间,一路上饱闻《巴渝曲》,写出了著名的《夔州歌十绝句》。长庆二年春至四年夏(822—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居官期间受民风乡俗的熏陶,创作了竹枝词11首。他还在《竹枝词九首·引》中写道: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音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这是了解和研究《竹枝词》的珍贵资料。在文人《竹枝词》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刘禹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最负盛名的《竹枝词》,要数《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句巧妙地运用“晴”和“情”的谐音,用自然界的阴晴暗喻人的感情;用气象的阴晴暗喻情爱的若隐若现。《竹庄诗话》(卷二十)引黄山谷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髙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白居易、刘禹锡之后,效者蜂起,佳作叠出。历代三峡《竹枝词》保留了历史时期三峡人的生存状态、民俗事象、精神风貌,更为可喜的是《竹枝词》流风遍及五湖四海,成为洋洋文学大观。

说到三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峡之畔的“中华诗城”奉节。前几年,奉节编辑出版了九卷《夔州诗全集》。在夔州诗学术研讨会上,一些著名诗学界人士认为,诗是夔州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集中表现;是历史留给夔州人的一笔分外珍贵的文化遗产。

夔州诗历经了两千多年,是未曾中断的精神文化现象。它用语言艺术的形式反映、表现、记录了夔州经济社会的变迁,民俗文化的濡化,世俗生活的演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俗画卷,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夔州诗是三峡诗歌长河中的一泓清溪,也是三峡诗整体的缩影。

现代诗人继承了古代三峡诗歌的风格传统,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诗。陈毅的“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诗人透过三峡的山水世界对历史人生的进行了哲理思索。黄炎培《蜀游百绝句》中写乘飞机过三峡之事:“由来入蜀上天难,到此乾冲放眼宽。三峡波平容一苇,云程硬比水程安。”诗人视野开阔,从一个新的角度赞三峡之雄伟。特别有意思的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被誉为一代数学泰斗并以诗书名世的何鲁先生,1957年与老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王云凡一同乘“民众”轮进入三峡。二人合作“联句”,一边面对三峡风光,一边联想历史胜迹,两天里二人共赋得一百联(韵),成了三峡诗中的一景:“何:夜过夷陵道,王:朝亲峡口烟。风调平善垻,何:云稳卧牛巅。惊觉鬼门窄,王:梦窥神女姸。孤村环绿树,何:浅草护青氈。……”

三峡工程给三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三峡也为当代诗人展开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福建诗人蔡文帛在《夔门歌》中写下了如此的景象:“已践石壁立西江,紫电清辉照四方。夔门内外江如练,山水雄奇开画卷。往来巨舶接舳舻,万里长江作坦途。复道盘纡通楚鄂,层楼栉比壮巴渝。……”

领略三峡大山大水,感悟三峡悠久历史沧桑变化,品读三峡的绝妙诗章,已成为今天三峡旅游者最体贴的温馨和独特的享受。三峡诗是长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众水会涪万,瞿唐争一门。”杜甫这两句诗是对三峡形胜的精彩描绘,也是对三峡诗魂的绝妙概括。三峡诗篇如同汇集了千山万壑的涓涓细流,形成滔滔巨浪,涌出三峡、奔向大海、流贯古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