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春的诗 谈谈古诗里的“伤春悲秋”主题

本站作者 2023-11-17 14:29:00

关于伤春的诗

古诗里有些经典的主题(也叫母题),比如“女伤春,士悲秋”。

为什么古诗里面的女人一到春天就悲伤呢?春天难道不是一个生长的季节,生机勃勃的季节吗?

我看最近上海世纪公园人非常多,大家去看花、去摄影,不亦乐乎!古人为什么跟我们是相反的?

其原理类似于《诗经·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因为古人的时间观是跟着大自然来的,到了春天,突然发现一年又过去啦,离人还未归来,一年又一年……细思极恐啊!

表现伤春题材比较简洁明了的诗有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还有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当然,还有许多著名的伤春词,比如:

清平乐·别来春半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宋】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我们可以看到伤春诗词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是“春草”。因为思念就像“离离原上草”一样疯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比之下,今天的妈妈们都是对各种物品“长草”,而且还很难“拔草”,这也是一种幸福。毕竟随着科技的发达,时空的距离都不是问题,不需要像古代妇女那样,丈夫一旦出门服役或者宦游,自己就得过着“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日子。

归到源头上,伤春传统的滥觞还是屈原《招魂》(作者一说是宋玉)的末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那么士为什么到秋天才悲伤?反应迟钝吗?源头还是在屈原这里,难怪人家是伟大诗人!他在《九歌·湘夫人》里面首段就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眇,音秒,就是极目远望,看不清楚,眼神迷离的样子。

翻译过来是:湘夫人降临在北渚上,极目远眺,使我惆怅。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吹拂着,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正是这两句诗,被赞为:“千古言秋之祖”。

傅抱石画了很多湘夫人的图,都是根据这两句诗表现的,展示两幅,大家体会下那个神韵:

屈原有很多模仿者和学习者,最成功的就是宋玉,甚至有传说,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九辩》,也被收录进《楚辞》这本书,开头一句也是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翻译过来是:秋天的气息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戚啊! 萧瑟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这一句被称为“悲秋之祖”,所以杜甫有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自从这两个文笔极佳的前辈写了悲凉的秋天,后世的文人到了秋天,就不自觉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

比较著名的有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没有看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化用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我再举一个大家可能不熟的例子: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汉乐府诗,大家感觉和唐诗比如何?

就算到了近现代,秋瑾就义前写过“秋风秋雨愁煞人”,郁达夫也写过《故都的秋》,这两个例子,大家应该都知道,以前中学学过。

讲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古诗词里面有一些“密码”?这些“密码”是代代相传的,英语里面叫code,文学术语叫做“意象”。比如,写春草的诗常常是思妇诗;鹧鸪,似鸡而小,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抒写离愁别绪。

这也提醒我们,在古诗词阅读中要多注意这些意象,慢慢地,理解古诗文会更驾轻就熟,这也算是培养古诗文的语感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