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宋词 如梦令(宋词《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诗词鉴赏《如梦令①·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②。浓睡不消残酒③。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疏,疏放、疏狂。风骤,风急。 ③浓睡,沉睡。 ④绿肥红瘦,形容雨后海棠叶与花之貌。绿,代叶。红,代花。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觉醒来,昨天夜晚的情景又出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风大雨狂,作者无限感伤。只好借酒来排遣,结果饮而过量,沉沉地睡了一觉,但第二天清晨,词人的酒意还没有完全消退。然而尽管作者还处于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状态之中,还是想起昨天的风雨,想到了风雨之后的海棠。于是急切地向卷帘之人询问“现在的海棠花怎样了”,一个“试问”,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问了出来。可卷帘之人怎能揣度出多愁善感词人的心理呢,所以只是漫不经心地说“海棠依旧”。一个“却”字,既表明卷帘人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又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同时也说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因而词人急切地发表了自己的猜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卷帘之人回答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你知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狂风骤雨,加快了它衰败的步伐。作者从风雨写到残酒、从试问写到猜想,使自己的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
“雨疏风骤”是“绿肥红瘦”的直接原因,同时也蕴涵了作者的惜花伤春之感。在古代诗词中,惜花往往与风雨相连。例如冯延巳《长相思》“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了一种悲凉无奈的象征。
综观全词,作者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评道:“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尤其是“绿肥红瘦”,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如梦令,参见第255页相关介绍。
●关于这首小令中的卷帘之人,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多认为是侍女,也有人认为是赵明诚。他们认为这首小词是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温馨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如果是侍女,这首小令就少了许多情趣。
●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后的生活,可谓是充满情趣。《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她们夫妻生活的精彩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新婚生活充满了情趣,二人在这如影随形、相知相投、轻松和谐的日子里,度过了七年的美好时光。“斗茶”也被传为佳话。
文人们总是多愁善感,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人们向来是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而此诗作者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退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惆怅阶前红牡丹”,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晚来唯有两枝残”,笔锋一转,到晚上只有两枝残败,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明朝风起应吹尽”,一叶而知秋,何况两枝乎?现在虽然才只“有两枝残”,明天风后又会是何景呢,恐怕牡丹花会被吹尽吧。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
综观全诗,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的诗中别具一格。诗人从牡丹花今天之状,想到明天风后之貌,再到秉烛赏花,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将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