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的意思

本站作者 2023-11-21 08:18:00

红蓼在古诗中有什么含义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清秋时节,万物凋零,这凄冷的秋意让文人们感伤悲怀,于是他们常用诗篇抒发心中的伤感。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大多选取南飞的鸿雁、飘零的落叶,这些略显悲观的意象,令人读后感觉到一丝消沉。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红蓼,一种生命力极强、美艳妖娆,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生姿的植物。红蓼的茎粗壮直立,枝叶舒展,红艳的花朵像麦穗一样紧密地排列在花枝的上端。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写道:“山有桥松,隰有游龙。”隰,也就是湿地。 “龙”古字通“茏”,就是红蓼的意思。这句诗点明了红蓼的生长环境,也就是在湿地、水边。

生长在水边的红蓼娇艳动人,黄昏时分,红蓼花丛与远方的晚霞相互映衬,把天地间渲染得绚丽多彩。

在南宋文学家陆游看来,这就是世间最美的景致。如果能一边欣赏这美景,一边泛舟江上,那更惬意不过了。他把这理想中的生活绘成了诗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蓼花

(南宋)陆游

十年诗酒客刀州,每为名花秉烛游。

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十年诗酒客刀州”中的“刀州”就是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这句诗说的是诗人客居四川的一段经历。

宋乾道八年,也就是公元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此后便在四川待了将近十年。客居他乡,只要有美妙的诗篇和清香的美酒相伴,这羁旅的孤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因为在四川的官职十分清闲,于是陆游一有空就游山玩水,寻找各种名花异草。“秉烛游”,说的是诗人夜晚依然游兴不减。

不过这里是用了《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意思,表达诗人本身游览的兴致很高,倒不是说真的每天晚上端着烛台到处游览,做一个“夜游神”。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老去之后的状态。诗人晚年退居家乡,每天在江边,做一个悠然自得的渔夫,远离名利的争斗和尘世的喧嚣。

如果要说这平淡宁静的生活与年轻时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应该就是赏花的兴致依然没有减退。在这明净爽朗的秋日时节,江边红蓼丛生,与他相伴,令他沉醉。

花的美感在于外形,但通篇没有一处对蓼花的正面描写。作者主要通过今昔两种状态的对比,来表达他对红蓼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句中的“醉”字,是说他在江畔边赏花、边饮酒,有些微醺了呢?还是说这娇艳的蓼花就像醇厚的美酒,让他沉醉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其实,红蓼不仅姿态娇美,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的味道偏辛辣,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它就是去除腥膻的调味品,因此就有人把它和葱、蒜、韭菜、芥菜并称为“五辛”。

而它辛辣的特性,让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驱赶蚊虫。古人把晾干的蓼编成绳子,点燃后散发的气味让蚊虫避之不及。

而蓼最大的价值,是它的药用价值。它的草叶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花能活血止痛。红蓼虽然美艳动人,但仍未失去它质朴的气息。

红蓼在江边肆意生长,尽情地挥洒着它的生机。但是萧瑟的秋意使古人伤悲,因此红蓼在古代诗人笔下也大多是凄清哀婉的意象。

但在这幅宋代的画作《红蓼水禽图》中,水鸟落在红蓼枝上,对水中的青虾虎视眈眈,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红蓼水禽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25.2cm×2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作像一张照片,抓拍到了水鸟捕虾这个瞬间。一支红蓼从画面右边探出,它的叶片舒卷,粉白色的花冠小巧可爱。

红蓼下面的水中,一只青虾在自由地潜游。红蓼枝上的水鸟似乎发现了猎物,它扭过身子,蓄势待发。

红蓼被水鸟的体重压弯,枝头和叶子浸入水中。画家用较为模糊的笔法来表现水中的青虾和水藻,因此虽然画家没有刻意去描绘水,但水下与水上的界限分明,一目了然。

画家在描绘蓼花娇小的花冠时,把粉白色和紫红色分别铺画在画卷上,再用偏干的清水笔把这两种颜色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这就是国画中常用的接染法,因此蓼花花冠虽小,却层次鲜明。

“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生长在堤岸边的红蓼在萧瑟的秋风中傲岸屹立,以一己之力,点缀了清冷的秋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