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史”记:一个乌镇,两种浪漫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乌镇人家的门前屋后,最常见的是盆花。(史春波作)
我忘了,这已经是第几次来到乌镇。连续好几年,我都会来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采访,在小镇住上几天。
今天,还是走在青石板上,看着蓝绿色的河面上,船儿划过,柳树青青,是现实,倒又不像是现实,更像是走进了小说里的画面。
这是个无数文学作品描绘过的江南古镇,从古至今,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又发生过无数浪漫的故事。让我想到茅盾的小说,想到丰子恺的散文,想到木心的诗句,想到在桐乡这个小城里无数个普通的读书人。
乌镇一景。
就在同一个乌镇,不管是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还是即将开启的茅盾文学奖颁奖盛典,向世人讲述的都是不一样的浪漫和想象。前者是技术的,关乎我们的生活,后者是精神的,关乎我们的内心。
“青石板上,都是梦想的声音。”记得有一年,我曾这样写道。那些风云际会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一个个互联网领域的大佬,在小酒馆里谈笑风生,在古镇里畅想万物互联的未来,在天马行空的想象里聊远大梦想。
如今看来,那些叱咤一时的人物,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则功成名就。但是,不管结局怎么样,应该感谢他们的大胆想象和勇敢尝试。
8年前参加互联网大会采访和同事们的合影。
对于互联网而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些年,我们看到和切身的享受到了这种想象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比如共享单车、互联网医院……等等等等。
这种技术领域的想象,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让异想天开变成生活现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觉得,这个过程不啻于是一种浪漫,有时还带着堂吉诃德式的色彩。
而今天,就在同一个乌镇,高端前沿的互联网频道已经切换到了神圣的文学频道,一批批IT精英换成了一位位作家文人,给我们呈现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浪漫和想象。其实,在这个江南的深秋,在小桥流水边上,能够相聚谈谈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景区门口的茅奖作品宣传。
想象,可以说是文学的生命。在本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作家们就用高超的想象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精神世界,充盈着我们的内心。
比如作家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讲述的是一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史、一部牧民生活的变迁史、也是一部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比如作家乔叶的《宝水》,展现的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生机活力;比如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发出的是历史激流中的信仰之光……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们还会看到,关于中国文学的未来,比如短视频影响下长篇文学何去何从等等,将有更多的想象可能。
从互联网大会到茅奖文学周,最近发生在乌镇的这两件盛事,也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和心灵,都可以再多一点点想象和浪漫。
乌镇景区橱窗一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