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句借用典故抒发情怀的诗句

本站作者 2023-11-27 08:15:00

连续两句的诗句

好的句子总是能给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

连续两句用典的古诗句 1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2、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5、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这是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极为别致。

6、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7、什么是渲染与烘托

8、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9、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什么是象征

1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12、声寂相衬。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13、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学造句网)

14、“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15、以景衬境。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6、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7、借古讽今

18、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19、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2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连续两句用典的古诗句 2

2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22、象征的妙处: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3、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24、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25、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如清代李旸的《春闺》: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26、什么叫衬托

27、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28、顶真、回文的妙处

29、动静相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例

3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2、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3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4、“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35、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36、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芙蓉作裙衩”化自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眉”自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邈”。<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照梁”二句化自(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粱”与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中“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粱,;“锦长书郑重”自(晋书)“窦涛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涛在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素食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涛,宛转循环,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眉细恨分明”自<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细而曲折”,(无题)(昨夜星辰)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化自(汉书,西域传)中”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此喻双方相爱之心如犀角一线相通。(无题)(闻道阃门)中“萼绿华”化自陶弘景(真诰)中的仙女‘“秦楼客”自(列仙传)“萧史善吹萧,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吴王苑内花”暗用西施典。(无题)f近知名阿侯)中“近知”句自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水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六生儿字阿侯”;“腰细不胜舞”句用赵飞燕事;“黄金堪作屋”用金屋藏娇事。正是由于李商隐在无题中采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其诗文语盲更加精炼,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更有助于诗歌的抒情言趣。

38、“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39、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4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连续两句用典的古诗句 3

41、“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2、什么是顶真、回文

43、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44、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45、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46、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47、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8、什么间接抒情

49、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50、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51、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52、明暗相衬。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3、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4、借叙抒情。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55、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56、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已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不着痕迹地将典故完全溶解在题事中,方为上品。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典大都出神人化,不着痕迹又恰如其分。如(无题)(重帏深下冲“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上句反用宋玉<高唐赋)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既增添了神奇色彩,又传递了女子(女冠)的凄苦孤独感,下旬正用(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旧语,既暗指了女子的.清冷寂寞,又更为后面点出相思奠定基础。这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连用了两个典故,但由于典故本身所包含的神话,虽概括却不抽象,自然而然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诗歌中本来就要表达的情感基调一再得到渲染和强化。

58、“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9、莲,表达爱怜、爱情。

6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连续两句用典的古诗句 4

61、什么叫“白描”

62、顶真、回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6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64、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65、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66、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67、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68、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69、大小相衬。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0、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7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72、虚实相衬。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73、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4、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5、什么叫“比”“兴”:

76、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到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最美茶诗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