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伏的诗句 辞夏迎秋说中伏,中伏古诗五首,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本站作者 2023-11-28 02:30:00

有关中伏的诗句

三伏之中伏古诗五首赏读: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三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将盛夏早秋最炎热不宜于人劳作的这一阶段,称为伏天。

三伏起源于先秦诸侯国秦国。秦穆公选定新的都城雍城,进行大搬迁,迁都和定都都是古代重要的大事,所以问于巫卜。秦穆公十分庄重虔诚,问卜之时,宰杀了牛羊马各三百头。其含义也很明显,第一,就是能否将雍城定为国都,第二,就是什么时候搬迁最合适。占卜的结果,是吉利。这是必然的,花费了这么多钱财心力,巫师也肯定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到了顺势力而为的地步,吉利和搬迁是必然的。

第二就涉及到什么时候庆祝和入主的问题。古人对于祭祀还是颇有一套关于结合现实的理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就是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祖先神灵,获得现实的土地收获,另外一个就是有足够的军队兵力守卫成果。而秋天,是战争多发的阶段,当秋天粮食成熟时,也是争夺资源产生战争的频繁期。诸侯国间的战争,也往往受现实制约,春夏不适合打仗,谁挑起,谁承担战败的后果更严重。那么适合大规模搬迁迁徙,就只剩下夏天。

但是夏天,也是一个疾病多发,人口容易减员的时期。从农历的五月开始,周朝官方就强调静养避疾,因为气温升高,各种病害活跃,也常导致瘟疫。

秦德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搬迁新城,最小的经济代价就是迅速搬迁,安置人口,但是夏天到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很可能导致疾病和瘟疫流行。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搬迁新城之后,举行盛大的祭祀驱除瘟疫不吉,要求人们在这一阶段,调整身心,潜伏休养,迅速恢复活力,以应对秋天到来的各种战争变数。

所以秦德公下令以雍城城诞之日,作为伏日,举行盛大的杀狗祭祀。在古代的祭祀中,传说狗的灵魂能够守护城池道路,并且压制邪恶鬼魅瘟疫。类似现在的全城消毒。那么这一特别的城庆持续多少时间呢?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从后世就有三伏,长达三十到四十天,可以推测秦德公为雍城操碎了心,至少他的伏日伏期,应该是延续到立秋左右。因为古代的立秋,是要沙场秋练兵的。

秦朝建立之后,这种伏日特殊的静默休养就传承下来,至少秦始皇嬴政,是看重祖先这种方法的,因为正是有了雍城以及伏日,才有了秦朝最壮阔的江山和霸气。

汉朝沿用了很多秦朝的规制,其中就有伏日休假避暑这一传统。汉朝重道,三伏的起始和终结的时间,应该是在汉朝定型。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三个伏期涵盖了夏秋最炎热的时段,强调这一阶段,人们要注重避暑,防止暑热造成的伤害。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来,为什么都是以庚日作为起点,十日就有一个甲子纪日的庚日,为什么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是二十天呢?

这是因为甲子纪日和节气日历之间,有着时日差,可能会多一个有庚日的十天。

以立秋之后的凉爽,作为三伏和三伏终结,实际中伏,跨越季节的夏秋,辞夏迎秋,是一个特别特殊炎热而天气反复无常的阶段。

“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野香袭荷芰,道性亲凫鹥。”唐 ·皎然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效曹刘体《节录》

唐朝的初伏是会放假的,那么中伏是否会放假呢?

这首盛唐皎然和尚的诗,侧面写了陆长官在中伏邀约朋友和僧人在自己的园林纳凉消暑,宴会。可以知道,中伏这天,官员应该是有假期的。

最炎热的中伏时段,只有靠近水的楼台,特别舒适清凉。

那湖中的荷花正在开花,凉风吹来阵阵荷花香气。

看见水中有戏水的水鸟,皎然说,我自己就喜欢这样的天然美好的场景啊。

中伏时段,是传统的夏秋之际,虽然溽热,但是常有暴雨,一晴一雨,天气多变,但是正是这样的湿润,才使得荷花将此时作为开花旺季,吸纳空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一方面开出最美的花朵,另外一方面,巨大的荷塘也有置换冷热的空调效应。

所以,中伏在有荷花池塘的水边纳凉,你会感受特别的清风和清凉。

尤其到了夜晚,没准还会有一丝丝冷意。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

莹澈肖水玉,凛气侵人肌。

近日多故友,分贶能者谁。”北宋 ·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

宋朝的中伏官员是放假的,当然除了必须值守的。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竹林荷花,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如何过这炎热的阶段呢?

普通人先不谈,谈谈皇宫和大臣。

自周朝就有皇家夏天藏冰和赐冰的传统。这些冰块来自遥远的北方,在冬天里开采,送入京城地窖,到了夏天,从地窖中取出。由于耗费巨大的人力,所藏有限,通常只会赏给不多重要的人物。中伏之前或者当日,就会有皇家的内管,用箱子保温,带上一块块冰块,骑马送给重要的人物。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位。由于欧阳修深的皇帝信任倚重,所以送给他的,自然不只一块。

而欧阳修得到这件珍贵的礼物,马上想到的是没有分到的老朋友,立马叫人送了一块给梅尧臣。

梅尧臣接到这个礼物时,十分兴奋。因为有多少人能够在盛夏见到冰块?

需要,那是十分需要。虽然这块冰未必能有多大,能够有多管用,但是故人有这份心意,那是足够的熨帖啊。

实际上宋朝民间,也有冰块和冰品,不过辗转到普通市民的嘴巴和身边,已经价值不菲。比如街上有卖冰水水果的,就那么小小一片放在杯子里,那是夏天的奢侈。

无论从体积还是价值上来讲,梅尧臣所获得的冰块,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虽然这样的冰块,几个时辰也就化成了水。

不过到了南宋,街上的冰品多了起来,因为民间贸易发达,就有人穿越边境线,或者驾船冬天从北方运输冰块,到南方牟取利益,形成产业链。有因此发家致富的,也必然有因此丧命的。但是,普通人为了求生活求生存,冰天雪地凿冰,冒着风险运输冰块。非大工业时代,当一样东西廉价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在这条线上,出卖更多的体力,有着更多的艰辛。

“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闭门积雨藓封径,寒塘白藕晴开花。”北宋 ·释德洪《夏日陪杨邦基彭思禹访德庄烹茶分韵得嘉字》节录

当代的人,夏季的概念和古人是不一样的。 现代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就算入夏,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2度算作入秋。那么夏天可能长达几个月,有的时候,传统的仲秋,都还在夏天里。

但是古人,是以节气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我们也知道,中伏十天到二十天,正好是跨越传统的夏秋季。

所以这首诗的意义,在于,让人知道传统的秋季的到来,也往往在炎热的二伏里。

立秋之后的风雨,哪怕依然炎热湿润,都可以称作秋雨了。

不过此时的雨有个好处,疾风骤雨,往往带来些许清凉,让人会提前感受一点点秋意,更多是心理上的。

这是立秋前几日的二伏,一场暴雨和积水,苔藓疯长,而此时正是荷花的旺季,白色的荷花沐浴了风雨之后,在晴光里带着雨露,开出朵朵白花。

荷花是夏花也是秋花,因为立秋之后,还有漫长的花期。只不过人们在炎热酷暑中,早已经忘记了秋天是这样不动声色的来到,宛如潜伏。

“时序方中伏,檐前络纬鸣。

凉风虽暂至,秋气未全清。

荷叶绿偏断,芙蓉锦渐成。

劝渠莫多事,促织又司衡。”宋 ·张侃《嘲络纬》

络纬是什么,就是蝈蝈。听见蝈蝈在房舍四周叫唤,意味着盛夏,也意味着秋气将来。

凉爽的夏夜是蝈蝈欢畅繁殖的好时段,它们歌颂夏夜,因为这是它们鼎盛自在的生存时段。

虽然此时只有夜晚让人稍感凉意。

中伏时段,往往在农历六月的下半时段,而此时也正是荷花开花最为绚烂的时期。

荷花在此时连绵开放,在高温高湿里次第吐花,其花盛之时,竟然红多绿少,鲜花压住了荷叶荷塘的绿色,成为真正的主角。

在宋朝,就有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后来演变为荷花生日。

那么此时,恰在中伏。

荷花亦夏亦秋,绚烂如夏,清美如秋。

不过此时,也是古代女子开始准备秋天纺织的时期。因为随着立秋将近,家人们秋天的衣裳该准备了,而更多的是古代的纺织女工,要靠辛勤的纺织,给家庭增加收入。

炎热还没有过去,蝈蝈的叫声起来,女子们又该操劳忙碌了呀。

蝈蝈,请你别这么大声叫唤,不要催促那些还在苦夏的女性吧,她们已经够辛苦了,不用你提醒要织布了。

“初伏已过中伏来,日日南风吹不息。

炎帝火伞作意张,低田车水高田坼。

黄昏雨点如菽大,乍停乍作耿胸臆。

三更以后遂滂沱,忧思千村一朝涤。”清 ·宋荦 《喜雨》

中伏时段,一方面天气炎热,一方面又雨水增多。烈日和暴雨相间,天气转换频繁。

也正是这一时段,容易形成旱灾和涝灾。

比如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在这样的时段,禾苗最容易干旱缺水,导致秋粮减产。

但是也往往会有暴雨,而暴雨迅猛,也容易引起积水和涝灾。

所以这也是农家最为关注的时段,时而忧晴,时而忧雨。

比如这年的中伏,这个地方先前持续干旱,暖风烈日,天空如同火伞。

低处的田野因为缺水,已经要人工从河道车水,挽救农田,而高处的田园,禾苗干枯,它们的生命,只能寄望老天了。

好容易黄昏时,下了雨,那雨点太小,就和花椒种子一样,简直聊胜于无,打在地上就不见了。

而且这小雨还时停时下,让人心里特别郁闷。到了半夜,雨声大作,这才让人放宽心,那田野里的禾苗算是有救了。

而并非这种雨就绝对安全,因为若是暴雨不停,只怕所有的梦想都会泡汤。

汤,在古代,是说的大水和热水。

对于夏天的洪涝灾害,是洪水汤汤,如泡热汤。简称泡汤。

中伏时段,在季节的夏秋进程中,也是人体在炎热风雨中抵抗力薄弱的时段,容易生病,比如风热风寒感冒,热毒蚊虫伤害,要特别注意防暑,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贪凉。

让我们辞夏迎秋,平稳度过中伏时段。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