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孟郊诗歌的不同(诗坛知己:韩愈与孟郊)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科举考试自从确立以后,就一直是文人心中的头等大事,因为他们的治国理想,往往要先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去实现。所以每当科考的时候,天下的饱学之士都会齐聚京都。
唐德宗贞元八年,也就是公元792年的科考,成就了这样一对友人,他们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一个是百巧千穷的大诗人,两人虽然相差十七岁,却成了彼此一生的至交,他们就是韩愈和孟郊。
今天,我们就从韩愈的诗作中,来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醉留东野》节选
(唐)韩愈
低头拜东野,
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
有如寸筳撞巨钟。
我愿身为云,
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
虽有离别无由逢。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贞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98年,当时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的幕下做观察推官,汴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他的好友孟郊本来也客居于此,不过最近孟郊打算离开,于是韩愈特地摆酒设宴为他践行。
这首《醉留东野》很可能是韩愈的酒后之作,所以全诗不仅设想奇僻,还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自我调侃。
他在诗的前半部分说,当年因为读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总是遗憾他们不常在一起。
我和孟郊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也像他们一样聚少别多呢?韩愈在这里以“李杜”自比他和孟郊之间的感情,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在诗的后半部分,韩愈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孟郊的敬重。他说:我非常崇拜孟郊,希望能像駏蛩一样,和他相互依存。
这里的“駏蛩”,是传说中的两种动物:駏驉和蛩蛩,它们常常背着一种叫“蟨”的动物行走,蟨会取甘草给它们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人们用"駏蛩"来形容关系密切。
但是孟郊却不回头,我就像用草茎去撞钟,怎么能发出声音呢?我愿意化身为云,让孟郊变化成龙。我会在上下四方追逐着他,纵使人间有离别,我们也像云龙相随那样,不会再分离了。
在诗里,韩愈对于孟郊的推崇几乎到达了极致,我们都知道,韩愈以文章扬名天下,能被他这样称赞、敬重的孟郊,也一定是一位不得了的文人。那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公元792年,二十五岁的韩愈和四十二岁的孟郊同年参加科考。韩愈顺利登第,而孟郊则是名落孙山。
中年落第给孟郊带来不小的打击,他的心情压抑愤懑。而韩愈在这次中第之前,也曾经先后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所以他有着和孟郊相似的心路历程,非常理解孟郊的苦闷,于是写下了《长安交游者赠孟郊》来劝慰他。
韩愈不仅在精神上安慰孟郊,还为他出谋划策,鼓励他去投靠徐州刺史张建封,并且写下了《孟生诗》,提高了孟郊的知名度。
后来,四十六岁的孟郊参加了第三次科考,这次终于榜上有名,还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诗词。
不过他的仕途一直不太顺利,生活也很贫困,六十四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葬在洛阳北邙山。
韩愈在长安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不已,不仅出钱为他操办后事,还在自己的家里为孟郊设了一个灵位,方便长安的朋友来祭奠。
韩愈和孟郊相知、相交二十二年,自始至终情谊未变,直到今天都被传为佳话。
文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少不了饮酒赋诗,韩愈和孟郊也是如此,他们留下了很多酬唱的诗篇。
元代画家唐棣的这幅《松荫聚饮图》,就描绘了文人们在郊外聚饮的情景。
▲《松荫聚饮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全画采用了平远法来构图,我们先从近处看起。在临水的岸滩上,林木茂密挺拔,左边的两株枝干张扬,呈现出如同“蟹爪下垂”的姿态,这是郭熙所创的“蟹爪枝”。
树后掩映着几间茅屋,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四位文人在树荫下开怀畅饮。
左侧的这两位文人,相谈甚欢,正举杯对酌,右侧的两位也自在开怀。他们身后的随从正手捧菜肴,侍候在侧。不远处还有一个人,捧着矮凳,迈步赶来。
岸边的江水中,有一块奇石露出水面,画家采用了“鬼脸皴”来展现它的怪异突兀。
中景处,岸上的柴门敞开着,门前树木丛生,茅屋分布齐整,岸边江水萦回。
更远处还有群山绵延,山脚浸在水中。远景处,画家用淡墨晕染出起伏的山脉,在山巅运用了短披麻皴,来表现积土厚实的感觉。
全画设色古朴,笔墨秀润,画家采用平远法构图,使画卷有“咫尺之间展万里之遥”的意境。
韩愈和孟郊在二十多年的相处中,也曾有过春风得意时的应和,但更多的是人生低谷时的相互慰藉和扶持。我们经常说“患难见真情”,能有这样相互扶持的朋友,实在是一生的幸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