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孙中山的诗词 一位革命的诗人,一首未竟的诗篇——孙中山

本站作者 2023-11-28 14:41:00

描写孙中山的诗词

# 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斗争史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功绩。他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国父”。

他的一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斗争史。

## 从改良到革命

孙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早年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成为一名西医医师。他目睹了中国在列强侵略下的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思考如何振兴中华。

最初,他受到郑观应等改良派人士的影响,希望通过向李鸿章等清朝官员建言献策,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1894年,他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但是,他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接见,也没有看到清政府有任何改良的迹象。

相反,他在天津看到了清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无能无知,使他对改良失去了信心。他认识到,“惟有革命方能救中国”,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 创立兴中会和同盟会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这是他发动反清革命的第一个组织。

他起草了《兴中会章程》,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这是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

1895年10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26日,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先生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先生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孙中山先生任总理,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人任分部长。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为革命口号,“鼓吹革命,筹备起义”为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领导反清武装斗争。

1906年至1911年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安源路矿工人起义、广州新军起义、武昌起义等十余次武装起义。

其中最重要的是1911年10月10日发生在湖北武昌的武昌起义。这是一次由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发动的全国性革命。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

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朝统治,成立各省军政府,并选举代表组成南京临时参议院。

## 领导辛亥革命和建立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随后,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南方革命势力。清政府派遣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队镇压革命,双方在汉口、江西等地展开激战。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临时政府。他任命宋教仁为内务总长,黄兴为陆军总长,赵士觐为外务总长等。

他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临时宪法。他还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以解决国家统一和制宪的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奠定了基础。

## 留下遗嘱和逝世

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的病情恶化,他决定北上北京,寻求医治,并试图与北洋政府谈判,实现国家统一。

他在北上途中,先后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地发表了多次演说,阐述了他的革命理想和国家建设方略。

他还在南京主持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作为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

2月24日,孙中山先生抵达北京,住在西单的北京饭店。

他在北京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治疗,但是效果不佳。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多,于是预立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和《家事遗嘱》。

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

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国事遗嘱》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后指示。他在遗嘱中总结了四十年革命经验,提出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口号,强调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大原则的重要性,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继续革命,完成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他还提出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三大策略,并附上了他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四部著作,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致苏联遗书》是孙中山先生对中苏关系的最后表态。

他在遗书中感谢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援助和支持,并寄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继续推进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

他还期盼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的大战中携手并进,并期待苏联以“良友”及“盟国”的态度支持中国的发展。

《家事遗嘱》是孙中山先生对自己家庭的最后安排。他在遗嘱中表示自己因为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所以将自己的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给他的妻子宋庆龄,以为纪念。

他还对自己的儿女提出了期望,希望他们能自立,相互爱护,继承他的志愿。

孙中山先生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们分别是孙科、孙越崎、孙冶方、孙其南、孙延芳、孙小英和孙小凤。

他们都是在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期间出生的,与他相处的时间不多。他们也都参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有的还牺牲了生命。

他们虽然没有继承孙中山先生的姓氏,但是都继承了他的精神和理想。

孙中山先生在《家事遗嘱》中还特别提到了他的弟弟孙昌岗和侄子孙炳文。

他说:“余之弟昌岗及侄炳文,皆曾为革命而殉难者也。其家属应由吾妻照顾之。”这两位亲人都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为民主共和国而牺牲的烈士。

孙昌岗是在1911年11月参加 广州起义 时被清军击毙的。孙炳文是在1912年1月参加 广西起义 时被清军俘虏后处决的。孙中山先生对他们的牺牲深表哀悼和敬重,也对他们的家属表示了关怀和慰问。

3月11日凌晨一时,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享年59岁。

10时以后,北京各界人民和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等前来吊唁。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被安放在北京饭店的大厅内,供人瞻仰。

3月19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运往天津,并由苏联军舰护送回广州。

4月23日,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

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暂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香山公园内 。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引起了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哀悼和敬仰。他被誉为“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929年6月1日,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被正式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内。

中山陵是一座充满民族特色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建筑,是对孙中山先生一生功绩和思想的永久纪念。

孙中山先生留下了三份遗嘱,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后贡献。

这三份遗嘱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国家主义和对家事的基本看法和要求,充分地全面地体现了他的伟大品质和关爱全人类和国家前途的精神本质。

这是孙中山先生遗留给全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宝贵精神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结语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革命的诗人,他用他的生命和行动,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他的诗篇歌颂了三民主义的理想,描绘了中华民国的蓝图,抒发了国家统一和民主革命的激情,表达了联合世界平等民族的志向,安排了自己家庭的后事。

他的诗篇是一首未竟的诗篇,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三份遗嘱,寄托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后期望和指示。他的诗篇是一首永恒的诗篇,他的精神和思想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我们应该铭记他的教诲,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