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加鉴赏高中(高中生如何学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
诗歌鉴赏题是许多学生考完试哀嚎的一大原因,让国老师来告诉你该怎么做吧!能不能拿满分就看你的悟性了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嘛 :p
不过相信在这些方法下,你的诗歌题一定有救!!现在就来认真看看吧
首先我们都知道诗歌是用来传递感情的载体,而诗歌又是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因此我们第一步来了解如何分析物象。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答:1、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1.形象的具体类型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2.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如何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特征+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明作用----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2)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3)举个栗子吧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4)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3.事物形象
(1)理解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2)提问角度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XX形象?有何作用或者意义?
2.XX诗句体现了某物象的怎样的特征?
3.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3)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其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最后,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4)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5)来来来,看看是怎么运用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送 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纸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飞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黄昏中突然下起的潇潇细雨。
加油加油,第一个板块结束啦!继续看哦
不要忘了点赞收藏起来慢慢看哈
同学!再不点赞就不礼貌了!
古诗加鉴赏高中
1、动静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化静为动)。
2、绘画角度:白描、点面结合、细节、色彩渲染、衬托等。
3、虚实角度:虚实相生、化无形为有形。
4、感官角度:视角、听角、触角、嗅角等。
5、空间角度:远、近;上、下 ;俯视、仰视。
6、炼字、修辞角度
(1)动静关系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动/声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以静衬动/化动为静。
(2)虚实关系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阑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阑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想象对方,由对面入笔(对写法)。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3)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篇
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举例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赵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注】①赵鼎(1085年—1147年),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枪:喻邪恶势力。
(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①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②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
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正衬通常也叫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天净沙•秋思》。
反衬的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以乐景写哀景)例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衬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物象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
(5)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 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贺 铸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请分析开头两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3分)
答案: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在姹紫嫣红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在夜静人寂的幽雅斜廊上扶肩赏月,营造了温馨旖旎的氛围,与下文孤寂凄凉形成了强烈对比。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加油仔细看哦
2.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又叫直抒胸臆。
【例】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析】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 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 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例】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析】 托物言志,借蝉声远传,不需要凭借某种外物自能声名远播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④借典抒情
【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析】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3)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4)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现手法
(1)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用典、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2)阐释
1.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可以使被比较的对象区别得更加鲜明,可以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实质上,对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是一种修辞格,又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4.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5.比兴
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6.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很多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常见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加鉴赏高中
(1) 注意从内容、情感出发。理解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 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3) 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方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命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技巧上的特别之处。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表达技巧题中的一种暗考题。
(4)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2、出题方式
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 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3、要点点拨
理解词语含义。对诗(词)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词)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词)句的意蕴。
2. 抓住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词)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比如修辞方法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词)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词)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词)句意蕴更丰富等。
3. 关注诗(词)句句式。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一般涉及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词)人的情感。
4. 联系诗(词)句位置。诗词中诗句因位置不同而作用不同,绝句和律诗的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词的领起句、过片句和结尾句,在写法和结构上都有其特定要求。
5. 体会诗(词)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词)人的情感。诗(词)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4、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
绘画面。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如语言特点方面:倒装句给人以错位的美,对仗句给人以整齐之美,省略句给人以韵味之美,炼字句给人以凝练之美。
表达技巧方面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作用。主旨和情感结构特点方面,先看清在诗词中的位置是句首、句中还是句尾。句首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统领全诗,引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句中的作用相对单一,承前启后;句尾的作用有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5、来,练习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5分)
提示审题要点: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表达效果,主要要求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先考虑诗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其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意,更要挖掘深层意。
答:
答案: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整句以景结情,让人想象。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品质。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坚持!
四、诗歌思想内容概括与评价:
“一明三抓”悟情感、“四个要点“巧评价
1、识记知识点(诵读三遍)
(一)常见的情感类别
1、怀才不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惜春、伤春或悲秋: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小结:喜怒哀乐——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二)情感载体(意象)
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三)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2、技法梳理
“一明三抓”悟情感
(1)明题材:先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初步推断诗歌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意象: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答题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小结:1、审视题目 2、 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 3、 分析意象 4、 准确表述作答
答题模式:这首诗描绘(展现)了……的图景/画面(或:描绘了……的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表格干货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下表是古人思想及情感脉络。
5、“四个要点”巧评价
(1)体悟要深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
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5)答题步骤
步骤一: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步骤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写在后面】
以上就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技巧啦!!
同学们要自己体会并下去实践哦:)
如果一次性看不完的,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老师这里会经常出一些语文知识干货的,记得来看哈!
为了方便孩子们更高效的吸收老师所讲的方法或知识,国老师将过往文章整理在这里。方法论篇
阅读篇
作文篇
考试篇
语文考试可以写负能量作文吗?
高中所有语文书里的典故有哪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