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渝州写的诗(杜甫三分之一的诗在这里写下——走进杜诗里的重庆)

本站作者 2023-12-25 22:50:00

杜甫在渝州写的诗

文/张昌龙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是“诗史”,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1200多年前,杜甫一家在今天的重庆渝中区、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寓居了三年,杜甫吃过重庆火锅吗?1000多年前的重庆与今天的重庆差别大吗?杜诗的回答是:太大了!

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木船和马;那时用皇帝年号纪年;那时常见虎、豹、猿;那时的风俗习惯与现在大不一样,尤其是奉节;杜甫吃的蒸裹、槐叶冷淘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那时的行政区划也不一样,重庆这个称谓还没出现,重庆主城一带叫渝州(治巴县,即今渝中区一带),与忠州(治所在今天的忠县)、夔州(治所在今天的奉节)都是二级地方行政单位,夔州是峡中第一重镇,其繁华程度和地位远在渝州、忠州之上,当时叫云安的云阳、巫山是夔州的属县。那时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叫“道”,765年,渝州属剑南道,夔州、忠州属山南东道,也就是说,杜甫过了渝州,就到了另一个“省”。

杜甫离开成都沿岷江经嘉州(乐山)、戎州(今宜宾)到达渝州是唐朝的永泰元年(765年)夏天,在渝州只留下一首诗:《渝州侯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杜甫本来与乘马而来的严六侍御约好在渝州汇合,一起出三峡,可在沙边等了很久,严六侍御还是没来,于是杜甫决定先走,到江陵再相会,临行之前写下了这首诗。“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山阔、江深、乌蛮之地,这就是杜诗中的渝州。

离开渝州,杜甫一家乘船向东到了忠州,忠州刺史是杜甫的族侄,在家里宴请了杜甫一家。杜甫是“旅游狂”,拜谒了纪念大禹的禹庙,《禹庙》开头是“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说明此时已是秋天,这年是七月十二立秋。忠州是个什么样子?杜甫写得非常形象: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两年,但战乱带来的灾难却非常深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藩镇割据,老虎常到忠县、云安、奉节一带骚扰。杜甫想得到族侄资助的愿望落空,住在孤寂的龙兴寺,非常郁闷。

图为杜甫像。

忠县至云安途中,杜甫写了两首诗,《旅夜书怀》是千古名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学界争论很大,主要就在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大多数注家还是把这首五律编在忠州至云安途中。

杜甫嗜酒不亚于李白,另一首《拔闷》开头便是“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以“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味入吾唇”结尾。看来,当年云安的“麹米春”非常有名,与宜宾的“重碧”酒一样名闻遐迩,令杜甫心驰神往。

重阳节,杜甫在云安参加了诸公为他举行的宴会,想必喝到了麹米春,遗憾的是杜甫病了,肺气病、消渴症(现在叫糖尿病)折磨了杜甫整整半年,“肺病几时朝日边”、“茂陵著书消渴长”、“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从《子规》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窥见当年云安城的面貌: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云安给杜甫最深的印象就是从早到晚满耳的杜鹃(子规)声,“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图为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云安的盐自古远近闻名,运盐的船上还打着鼓:“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这是杜甫时代的真实写照。

“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战乱虽平,但经济远没恢复,百蛮之地的云安小规模骚乱不断: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

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

《三绝句》是杜甫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力作,渝州、开州刺史被杀不见于唐史,杜诗可以补其不足。

《三绝句》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其三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这是杜甫在云安写的最后一首诗。判官是府之副职,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十二是王判官在族兄族弟中的排名,具体名字已不可考。此诗前四句写头天晚上,皓月当空,杜甫打好行装,一家住在船上,“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观察之仔细,用词之精当可一斑窥豹。后四句写第二天离开,晨钟响起,天刚蒙蒙亮,云安城在细雨蒙蒙中分外美丽,杜甫本来要上岸和王判官告别,表达感激之意,却因为下雨路滑,加上天黑前必须赶到白帝城,时间很紧而遗憾作罢,不觉心中凄凉,“含凄觉汝贤”!

图为瞿塘峡夔门。

云阳老县城离白帝城旁的夔州府城(杜诗称夔府、夔州、鱼复、巴东、白帝、白帝城等)65公里,乘船需要12个小时左右,那时无法夜航。当天晚上,杜甫一家抵达白帝城下的长江边上,杜甫几乎一夜未眠,写下了来奉节的第一首诗: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诗有三大高峰,长安时期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成都时期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夔州时期是杜诗的巅峰,把尚不成熟的七律推向了顶峰,《登高》被誉为古今第一,七律连章《秋兴八首》雄傲古今。此外,最长的杜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达1000字,前无古人,就字数和艺术成就而言,则后无来者;其《壮游》《昔游》等回忆性长篇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些诗篇,我们无法知道杜甫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杜甫对夔州雄奇的山川、特异的风土、名胜古迹和物产的描写淋漓尽致。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从古至今,路过夔门的文人上千,似乎还没有谁把夔门写得如此传神。

杜甫在洛阳一带长大,在长安生活了十年,他眼里的夔州是边塞之地,“绝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奉节的风土在杜甫看来可用光怪陆离来形容,差别太大了。

首先是取水,洛阳、长安等北方是打井,云安是花钱顾人挑水,夔州是用像盘龙一样长长的竹筒到很远的山上引水;“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沽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竹筒因为落石和虎、豹等动物穿行常常被损坏,杜甫的獠奴阿段、仆人信远冒着生命危险去维修,杜甫专门写了《示獠奴阿段》《信行远修水筒》,其人民性就体现在这些诗里。

其次是住房,“殊俗状巢居”“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颠。”这里的獠人还保持着巢居的习俗,杜甫深感诧异。

第三是饮食,“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奉节最早叫鱼复,这里盛产鱼,家家户户喂有捕鱼的鱼鹰,顿顿吃黄鱼,对北方人杜甫来说很不习惯。弥足珍贵的是杜甫写了一首《槐叶冷淘》,详细记录了制作过程,槐叶冷淘类似于今天的凉面,“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杜甫“一饭不忘君”便来源于此。

第四是气候,这里夏天毒热潮湿,杜甫感到非常难受。“峡中都是火,江上只空雷。”“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老少多渴死,汗逾水浆翻。”“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

第五是风俗奇特。这里还保留着坐男女立的习俗,男人在家操持家务,女人在外面干活,砍柴、卖柴,到市场上贩盐,“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杜甫对夔州女子深表同情:“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对男青年颇有微词:“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此外,这里无论做什么都喜欢占卜,烧龟壳、瓦来预测凶吉,大旱则在瞿塘峡口焚山击鼓祈雨,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这些不以为然;杜诗对煮盐、烧畲做了真实的记录,“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

古代有过元日的习俗,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商代的元日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代是十月初一,汉代以后是正月初一,奉节当时还保留着秦代的旧俗:

《十月一日》

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蒸裹如千室,焦塘幸一柈。

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这天家家户户做蒸裹,邻居还给杜甫家送了一盘蘸蒸裹的焦糖,蒸裹、焦糖类似于今天的粽子、苕麻糖。

图为重庆市奉节县夔州古城。

杜甫到了夔府,很快游览了白帝城、八阵图、诸葛庙、先主庙等名胜古迹,《咏怀古迹五首》《八阵图》《白帝》等都是千古名篇。杜甫最爱白帝城,杜诗题目、诗句中含白帝、白帝城的达40首,“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即使这些不是广泛流传的诗篇,今天读来都令人心旷神怡。

杜诗对奉节的物产做了非常广泛的记载,写得最多的是橘和柑,共8首,“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红色的橘子,黄色的柑,这里是最好的,从“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到“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最后吃的时候是“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它们是今天奉节名片,国家地理标志奉节脐橙的前身,现在每年春季脐橙花开之时,有半个月时间,奉节满城都是橙花香。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府,乘船抵达巫山,在县城短暂停留,留下两首诗,也许时间太短,几乎没有涉及巫山的具体内容,在巫山至江陵途中写的一首诗里只对神女峰留下一句“神女峰娟妙”。

杜甫走了,纵观杜甫在重庆的三年生活,没有发现他吃过类似于重庆火锅的美食,杜甫给重庆留下了475首诗(学界叫夔州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犹如一座金矿,还需要我们细细发掘,让金子闪闪发光!

总策划:刘刚

总监制:李元元

执行总监:李华曾

文字:张昌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