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之《天净沙•秋思》

本站作者 2023-12-26 22:52:00

古道西风瘦马是什么古诗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接触到的古诗多是唐诗,宋词。而选入课本的元曲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可就是有那么一首元曲,在众多的古诗中大放异彩,深得众人喜欢,从文人学者到儿童都被俘获。这首诗就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在布局上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前三句是由词语组成的。这九个词语分别代表了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九个字又是这九种景物的修饰词,体现了这景物的特点。而这九个修饰词都是选择的冷色调。所以整个景观带个我们的是一幅凄凉悲恸的图画。

而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下子让我们从单单的一幅画里了解到了“人物、时间、地点”。夕阳西下,描写夕阳的诗句都有无尽的颓色。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范仲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众多诗人看着夕阳都是落寞之愁渐生。断肠人不是其他人是作者愁断肠,为何而愁,我们不得而知,是孤身在外,还是一生碌碌无功,或者年老体弱?

那么《天净沙·秋思》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而古道旁的一棵孤零零的老树,缠满了干枯的藤蔓。乌鸦在树枝上不时凄厉的啼叫几声。不远处,隔着小桥,桥下的流水缓缓,有一个人烟稀少的村落。正值黄昏,村落里的人炊烟袅袅,准备着晚餐。残阳如血,一个人骑着一匹老瘦的马,缓缓地在古道上前进。天要黑了,他将在哪里停歇呢?这个愁绪满肠的人看着夕阳,口中叹道:“我只能在天涯流浪”。

那么关于这首曲,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是你不了解呢?

后世评价:

Ø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此曲为“秋思之祖”。

Ø 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将它列入了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评价道“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还在《宋元戏曲考》里称赞道“《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关于作者: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散曲家。曾为官,后隐居。所以他自号东篱,这个出处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值得说道的就是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创作了特别多的元杂剧,如《汉宫秋》、《岳阳楼》、《黄粱梦》,在当时流传甚广。但最能体现他个人的风格仍旧还是他创作的散曲。

但有学者考察发现,这首曲可能并不是马致远所为,那我们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其实《秋思》有三个版本,三个版本之间偶有不同。

l 《庶斋老学丛谈》收沙漠词:

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l 元墓中出土壁画词《西江月》:

瘦藤高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代西风瘦马。斜阳西下,己独不在天涯。

l 《尧山堂外纪》作马致远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三版的《天净沙》的内容只有细微的差别。而时间上最早记载这首曲的是《丛谈》,这本书的作者盛如梓是宋末元初人。他称是“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学者考证得知盛如梓与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同时但是较早,大约在1239年-1214年,而马致远(1250年-1321年左右)与盛如梓生活的时间上是有交叉的,但《丛谈》里是没有记载是马致远所作。而马致远不仅当朝为官,而且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杂剧,在当时没听过马致远是难的。

甚至元人其他作品例如《中原音韵》中,周德清也未指出是马致远所作。并且在所提及马致远的其他作品的时候是明确指出为马致远所作的。元墓中出土的壁画为1309年所修同样也未提及是马致远。

但是到了《尧山堂外纪》 就说是马致远所作。这本书为蒋一葵所作,为明代人。其实明朝其他作品提及此曲仍然说的是无名氏。甚至有的学者大面积抄《尧山堂外纪》此书,都将为马致远所作删去。清代记载此曲的例如朱彝尊《词综》,却又采取了蒋一葵的说法。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提到“《尧山堂外纪》以为马致远撰,朱彝尊《词综》仍之,不知所据。”而《四库提要》评价蒋一葵所作此书“雅俗并陈,真伪并列,殊乏简汰之功”。认为里面的真实性缺考证。基本上,题为马致远所作都是受了蒋一葵的影响。

总之,基本上可以确定,这首受人欢迎的小令为无名氏所作。而他以现在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自然是经过了几百年民间百姓或者文人的修改润色。而里面的情感也是集结了几百年来人们对于愁的理解。虽然非马致远所作,但马致远能流传于世的作品也是非常多,何愁缺其一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