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诗第8首 如何评价明宣宗潇湘八景诗
上学时偶尔看到这组诗,居然闲的没事赏析了一遍,现在搬运过来自问自答一波就当怀念过去岁月了。
“《潇湘秋意图》先是陈叔起画:“渔村落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以下四图,“远浦归帆”,“烟寺晚钟”,“山寺晴岚”,是1412年春黄性赴南京谢恩时,由王绂所续作。”
既然,提到“潇湘八景”名称,再次提供“潇湘八景”名目线索,以飨读者。
江天暮雪
大江东去天连水,薄暮萧萧朔风起。
须臾吹却冻云同,六花乱撒沧波里。
桥南桥北树槎牙,隔浦纷纷集晚鸦。
马嘶百折蟠云路,犬吠孤村卖酒家。
俯仰山川同一色,眼前不辨浪花白。
茫茫七泽与三湘,分明皓彩遥相射。
渔翁独酌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
得鱼醉唱湖南曲,欸乃一声天地春。
有时倚棹弄长笛,洞庭景物清无敌。
中流迢递望君山,但见遥空耸银壁。
江天暮雪是描写橘子洲的,橘子洲自古为长沙名胜,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当大雪纷飞,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烟雾一样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随着雪花飘舞,那种清凉的悠闲也许是最接近冬雪本质的悠闲。
宣宗起笔便气势恢宏,虽然是借用前人语句,但感觉通顺自然,而且极具有画面感。接着便点明了时间,是冬天的傍晚,橘子洲头,寒风萧瑟,只需一小会,便连那云朵也同吹冻似的,将六角雪花纷乱撒下,落在湘江广阔的烟波中。
接着宣宗转移角度,从大镜头换成小镜头,开始描绘雪景。桥南北边的树枝错杂不齐,一旁水边乌鸦纷纷云集。马儿嘶鸣,在盘绕云边的山路上不停转折,孤村传来犬吠声,那里有户卖酒的人家。
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动静一体,将雪天的景象刻画的生动活泼。马嘶声,犬吠声给清幽的环境中带来了生意,其实也更加突出雪天环境的静谧。
接着宣宗又宏观描写。俯首仰视山水都是一种颜色,眼前已经分不清是浪花还是雪花。在茫茫的湘楚大地,分外明亮皎洁的月光在远处与雪光相互映射。这四句着重描写了雪的白,从山川一体的白变成天地融为一体的白。
然后宣宗突然将镜头从整个潇湘和月亮又拉回湘江边。这次,人物出现了,一个渔翁,在寒冷的江边独自喝酒,顷刻间雪花就落满了他一身。捉到鱼后凭着醉意唱着湖南本地的曲子,棹歌一曲仿佛天地迎来了春天。
宣宗在此处重点刻画了雪境中渔翁的形象,接下来更是从第三视角转为第一视角来描写渔翁。
渔翁有时倚着船桨吹着长笛,看着洞庭的景物清澈无比。在江水中间遥远的望向君山,只看见高空中耸立着银色的崖壁。
宣宗以渔翁的视角,将雪中之景身临其境的叙述出来。特别是最后两句,以君山之景收尾,留下深厚的韵味。
烟寺晚钟
烟光漠漠春山紫,古寺深藏万松里。
夕阳西坠群壑阴,隔林蔼蔼疏钟起。
潇湘无风波浪停,恍如水底鸣长鲸。
山僧策杖归来晚,遥听穿云百八声。
缓急因风如断续,远彻山阿并水曲。
已随暮角响江城,更送樵歌出林麓。
乘桥二客心悠然,偶立遥看瀑布泉。
高山流水有深意,咫尺不闻音韵传。
乾坤无尘万籁静,朗然空谷声相应。
高秋正遇晓霜清,分明若向丰山听。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百公里,过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宏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淡淡的霞光布满春山,春山好似变成了紫色,山中的古寺深藏在松林里面。夕阳西下,千山万壑都逐渐暗下来,隔着幽暗的松林,稀疏的钟声渐渐响起。
起头四句,宣宗便把“烟寺晚钟”四字一一点齐。
接着宣宗将视角从山里拉向山外,开始从听者的视角描写钟声。潇湘江面上没有一丝风,波浪停歇下来,那钟声传来,好似水底鲸鱼鸣叫。寺庙中的僧人拄着手杖归来偏晚,隔着很远便听见不绝如缕的钟声穿透云霄而来。
接下来宣宗便仔细地刻画钟声。钟声因为风时缓时急,好似断断续续,远远的就彻穿山水的曲折处。钟声已经跟随着傍晚的号角响彻江边城池,又将樵夫唱的山歌送出山林(樵夫听见钟声知道该回家了,于是唱着山歌走出山林)。这四句将钟声的广阔悠扬渲染的很到位,最后那句用“樵歌”代指“樵夫”更是独具匠心,使人沉浸在“暮角”“樵歌”“钟声”多重声音中,让读者得到听觉上全方位的享受。
突然宣宗笔锋一转,将读者从钟声中拉出来,又开始描写山内。乘坐山轿(桥,通“ 梮 ”,山行的安全用具)的两位游客心情安闲,偶尔出来站着眺望瀑布山泉。高山和流水别有一番深意,让近在咫尺的人听不见那钟声传来。这四句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深山的静谧,而且蕴含着无限哲理。
最后宣宗又直接描写钟声。深山里天地不着尘世欲望,一切声音都沉静下来,突然响亮的钟声在山谷回荡不尽。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清晨草木都打上了白霜,这钟声分明就像从丰山听霜钟一般。 宣宗结局可谓跌宕有力,余韵无穷。先顺承上段,将山中的静极力突出,然后突然转折,又将响亮钟声传回读者之耳。最后又回到景色上去,点明了清秋时节,然后又用丰山霜钟的典故,让人置身于悠扬钟声中不愿离去。
【丰山】位于南阳蒲山镇。《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渔村夕照
岳阳城头望湘浦,芳草垂杨迷古渡。
晴岚霏白夕阳红,渺渺江村天欲暮。
渔家茅屋住汀洲,罢钓归来稳系舟。
自念生涯在网罟,临风高挂向船头。
出水鲜鳞杂紫蟹,垆头有酒还堪买。
东邻西舍当此时,欢笑声余歌欸乃。
豚鱼吹浪白连天,隔江贾客促归船。
余光远映双凫外,残影半落孤鸿边。
湖上高楼云外起,下瞰湖湘千百里。
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
渔村夕照——西洞庭桃源武陵溪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因为捕鱼,而发现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渔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渔人撒网洞庭;傍晚,收拾渔网,提着肥美的鲜鱼,在夕阳的晚唱中踏着渔歌回家。
宣宗前四句依然是点明主题。站在岳阳城头望向湘水边,香草杨柳覆盖让人辨别不清旧时的渡口。晴天雾气弥漫泛白,夕阳却泛出红色光彩,江边村落好像若有若无,整个天空已经渐渐变暗。开头便给人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辽阔感,芳草萋萋,江天欲暮,又莫名给人一种对人生的感触。
接下来宣宗化身为一枚普通渔人,以渔人的视角描写这美景。打渔人家的茅草屋就住在水中小洲上,钓完鱼归来后将小船系紧在岸边。自己考虑自己的生计全在渔网上,于是将渔网迎着风高高挂在船头。渔夫查看一天的收获,打捞了许多活鱼还夹杂着一些螃蟹,又是丰收的一天,当然去酒坊里买些酒好好喝一番。邻居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打闹逗趣之余便唱起那悠扬的渔歌。这一段渔家生活宣宗描绘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将渔人的心里把握着很到位,也使人对这种自在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之情。
宣宗接着又从人物转到景物。河豚将白色浪花一直吹到天边,旁边江面上的商人催促着归来的船加快速度。斜晖远远的照在两只野鸭身外,残缺不全的影子半落在单独的大雁身边。一段细致的渔村外江景描写带着厚厚的忧愁,从上文欢快的场景形成强烈地反差,更能显示出渔村内部如武陵源般的乐趣。
最后是收尾,宣宗的视角从江面转向高处。湖上面的楼高耸入云,向下阚望尽收潇湘千百余里。凭靠在高处望去,湘楚的天空也低沉起来,那树木伸入云端一片苍翠,日暮下的山峰在霞光照映下泛着红紫。宣宗以广阔的视角收尾,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更是通过描写潇湘的美景来正面衬托渔村欢乐的生活。
全诗可谓色彩鲜明,景物丰富。白红苍紫,草柳雁凫。完美的刻画了渔村夕照这迷人潇湘景色。
远浦归帆
斜阳欲挂晴川树,丹霞远映潇湘浦。
洞庭湖上接星沙,万里归舟自何处。
云帆缥缈天际来,势压滔天云浪摧。
须臾已达汉江曲,江声汹涌如鸣雷。
汉阳城头夜吹角,暂从鹦鹉洲边泊。
长笛一声山月低,残灯数点江云薄。
西蜀滇南与海通,浮波来往自无穷。
暮天已卷三湘雾,晓日还悬七泽风。
突兀危楼瞰江水,临眺何人频徙倚。
寒鸦飞尽淡烟收,浩荡瑶空净如洗。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从橘子洲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站在晚风斜阳中,衬托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宣宗依然起首四句点明主旨。那西下的夕阳好像要挂在江畔的树梢上,晚霞远远地已将潇湘江浦染红。洞庭湖和星沙相连不远,万里归来的船身在何处?一个“欲”字,便将夕阳写活了。而且这四句还将归舟路线“洞庭——星沙——汉阳”巧妙的告诉读者。并且宣宗聪明将时间设定成傍晚,给“归帆”增添一份浓浓的惆怅氛围。
突然,宣宗笔锋一转,将平淡的氛围打破,给归帆造出十足的气势。那和云朵一体的船帆仿佛从天边到来,它的气势压过了弥漫天际如云一般的浪花,摧毁一切似的向前驶去。一转眼就到达汉江水曲处,汉江江声汹涌像响雷一般。这段将归帆急切的情感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段视听享受后,宣宗又转归宁静。汉阳城头已经吹响夜晚的号角将城门关闭,归帆只好暂时在鹦鹉洲边停泊。在这静谧的情景中,宣宗用突然一声长笛打破这安静的夜晚,既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又给周围环境添加了一层浓厚的思家情绪。一声长笛,山月暗低,残灯几点,江云渐薄。
接着,宣宗从小处转向大处描写。汉阳向西南望去,远处的滇蜀和大海相通,浮波载着的船只来来往往自然无穷无尽。日暮收帆已然卷去潇湘迷雾,明日船帆悬起还要迎接潇湘的江风。
结尾四句,宣宗又把视线转到等待归帆的女子身上。高楼突兀在江边俯瞰江水,是谁屡屡倚着栏杆向远处眺望?又是一天过去,寒鸦飞尽,烟霞淡去,广阔的天空干净的像洗过一样。结句淡然有味,余韵无穷。
平沙落雁
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苹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游,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洲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干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 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
这首诗开头有点不同,宣宗并没有完全点题,而是先描写潇湘秋水之景作铺垫。秋天的江水回落在沙地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平坦的沙滩无边无际通向天边。江上岸边,到处是白苹、红蓼、枯苇和黄芦。如此美景聚在秋江,各种色彩充斥视野,怎不能留住南来的北雁?
接着,宣宗自然着笔秋雁。鸿雁永远地爱向潇湘游去,突然的几声雁鸣宣告了楚地秋天到来。它们不远万里离开朔漠来这里避寒,成群结伴的带着霜雪飞下汀洲。一个“恒”字让人体会到潇湘秋季的迷人连大雁都年年着迷醉心于此。后两句便将大雁万里旅程诗意地记下,特别是“几行带雪下汀洲”很有画面感,将旅雁的辛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它们饱受霜雪摧残,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潇湘。
旅雁到了潇湘,生活是怎样的呢?潇湘的云水迷漫而模糊,没有捕捉它们的短箭(矰缴:zēng zhuó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每年它们都向南飞到这儿寄托欢乐。经霜的田地不用为谋求稻粱烦恼,江边村落的生活是多么悠然自得。一段田园式的描述让落雁的生活令人神往,没有忧愁,自得其乐,这不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吗?
宣宗是不会满足画面停留在视觉上的,紧接着,一声铁笛在黄鹤楼前响起,带动起落雁的几声惊鸣。然后宣宗又把视野扩大,将巴蜀荆衡整个囊括进来,一个对仗便尽显潇湘澄净的秋景。
最后结语宣宗本色出演,用帝王口吻对这些大雁说的,你们啊经过很长的路从荒凉的边塞来,是慕恋我们中华生活充裕。正应给雁群勉行大德,使其老幼大小都茁壮生长。宣宗以雁喻人,给此诗很强的政治喻意,展示了宣宗怀柔远人的政策方针。
山市晴岚
茅屋几家山下住,长桥遥接山前路。
湖天雨过晓色开,满市晴岚带烟树。
远山近山杳霭间,前村后村相弥漫。
浮蓝积翠久不散,悬崖滴露松梢寒。
湘市老人头半白,琴仆从容随杖舄。
林外青帘卖酒家,山肴野蔌渔樵客。
洞庭春来湖水生,君山到处花冥冥。
波光澄涵横素练,树色掩映开银屏。
抚景徘徊看未足,飒飒天风满林麓。
何人独倚岳阳楼?长笛数声山水绿。
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缭绕,岚烟袭人,云蒸霞蔚。一峰独立江边,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
山底下散步着几户人家,长桥连接山前的路。一阵雨过,湖天渐晓,晴天的雾气充斥着整个山中蜃景和满山林木。宣宗以山景起笔,铺陈自然妥帖,不经意间就将山市引出。
引出山市,宣宗自然写山市之景,先整体,后细节。远处和近处的山在云雾缥缈之间,前面和后面的村落雾气弥漫。岚雾将树叶浮积久久不能散去,悬崖垂滴露水松梢生寒。
镜头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前后变换,又从景物放到人身上,宣宗先“岚”后“市”。山中蜃景中出现一个头发发白的老人,他拿琴的仆人从容的跟随拐杖行走。林木外面吹动的青帘是卖酒的人家,里面的山野间美味来招待渔人和樵夫。
写完“山市”,宣宗又转回景物描写。春天洞庭湖水渐涨,君山到处盛开鲜花隐藏在雾霭之中。晴岚像横着的白色的熟绢包涵住澄澈的波光,又像银色的屏风掩盖树木的颜色。几个巧妙的比喻将晴岚的特点刻画出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人不由身临其境。
晴岚弥漫,山色朦胧,如此美景,宣宗也不禁感慨景色多次观览也看不够,突然一阵阵风吹过山林。伴随着风吹来的是悠悠的笛声,是谁独自靠着岳阳楼吹奏?笛声飘过后山水又恢复了寻常模样。正值景色褪去惆,怅遗憾之际,宣宗又适当地用几声长笛加重了当前情感,又巧借笛声结束山市晴岚之景,在读者耳畔留下悠扬的声韵。
洞庭秋月
洞庭秋水清彻底,岳阳城头月初起。
巴山落影半湖阴,金波倒浸芙蓉翠。
须臾素景当瑶空,寒光下烛冯夷宫。
云梦微茫冰鉴里,沅湘浩荡玉壶中。
霜华初飞风浪息,万籁无声夜方寂。
仿佛湘灵汗漫游,虹桥直跨天南北。
但见鸥汀与鹭洲,折苇寒莎带浅流。
缟衣纶巾湘中老,高歌取醉岳阳楼。
回看月下西山去,湖水悠悠自东注。
洞庭咫尺西南陬,赤岸银河万里秋。
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阴北去,便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银,天空不杂任何痕迹,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镜,风息浪静。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则别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阳楼,想必又是另一种情怀。
宣宗为主题先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秋天到了,洞庭湖水清得彻底。黄昏尚过,岳阳城头明月升起。巴山的倒影占据了半个湖的南边,月光洒下波澜,浸润了荷花荷叶。一水一月,交替描写,转换灵动,意境唯美。
宣宗又承笔写月景:一会儿皎白的月影照遍夜空,洒下的银光像给水神宫殿(冯夷宫)添上蜡烛。云梦泽在秋月照耀下显得迷漫模糊,沅水湘江在秋月笼罩中壮阔汹涌。宣宗把月亮比作冰鉴,玉壶,把月光比作水神宫的烛光,这段奇特又瑰丽的描写把洞庭秋月写的唯美动人,令人为之神往。
接着宣宗又把角度从秋月转到夜下洞庭湖:月光刚刚飞落洞庭湖上,风浪便悄然停息,所有声音停歇后夜晚才真正寂静。此时好像湘水之神在跨越天南北的虹桥上世外远游。
然后宣宗顺着虹桥写下去。只看见聚着鸥鹭的汀洲(此处互文),汀洲旁尽是衰败的芦苇和莎草,浅浅的寒水从沙滩无息地流过。岳阳楼上,穿着缟衣戴着纶巾的湘中耆老正聚宴高歌,不醉不休。此段宣宗对读者感情调动十分到位。本来上段是静谧唯美的意境,用衰败的意像沾上了伤感的情绪,又用高歌取醉将节奏转为欢快。
最后宣宗一改风格,将结句剖成两韵。描述完人景后,将镜头拉回秋月。回看月亮降下西山而去,湖水却悠悠向东边注入。洞庭湖咫尺之近的西南角,湖岸到银河万里间都已入秋。结句大气深远,余韵无穷。
潇湘夜雨
浓云如墨黯江树,九疑山迷天色暮。
苍松岩下客维舟,鱼龙鼓舞飞烟雾。
但见长空风雨来,势与云梦相周回。
三湘淋漓泻银竹,七泽汹涌翻春雷。
长江横绝巴陵北,一水悠悠漾空碧。
洪涛巨涨顷刻中,虹桥隐隐无人迹。
前溪遥见野人家,槿篱茅屋半欹斜。
高楼谁得江湖趣,坐听潇潇对烛花。
隔浦钟声来远寺,晓色苍凉喜开霁。
青天万里白云收,满目湘山翠欲流。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湘水在永州境内与潇水汇合以后,称为潇湘。雨落潇湘的夜景,是旧时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观。“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奚斯)凄凉而无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样哀婉缠绵,千百年来,人们所钟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
天空乌云密布,江边树木黯淡下来,九疑山天色昏迷,即将日暮。长有苍松的岩石下,有人把船系停,烟雾四起,仿佛江中有鱼龙起舞。虽说宣宗要写的是潇湘夜雨,但他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先写大雨之前昏暗的黄昏景色,为下文描写大雨作出铺垫。
做了如此多铺垫,宣宗把如墨浓云终于转化为滂沱大雨。只看见风雨从长空中顷刻而至,雨势和云梦泽相互环绕。整个三湘淋漓在泻下的大雨中(银竹:银白色的竹子。常比喻大雨。 唐 李白 《宿虾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七泽汹涌澎湃似翻起春雷。
宣宗这四句可谓气势十足,把整个潇湘给囊括尽这场大雨之中。接着宣宗分别从大场景中选取几个分镜头来描写雨势。长江横越巴陵的北面,江水从容游过将澄碧的水色荡漾。突然间江水猛涨洪浪滔天,江面虹桥模糊不清已无行人踪迹。
就在场面达到高潮时,宣宗突然笔力一收,把读者的视线从滔天的洪水中转移到村野的一户人家来。此时前边小溪处遥遥可见乡村一户人家,木槿篱笆围着的茅屋被狂风吹的已经快歪倒。住在高楼的人哪个懂得江湖的趣味呢,只能安坐在楼里听着潇潇雨声看着一闪一闪的烛花罢了。看着宣宗酸酸的语气,看来也是想要当回野人,体验下江湖趣呀。
同上首洞庭秋月一样,这首宣宗结尾也分成两韵,加快了诗歌的节奏。隔壁江边传来了来自远方寺庙的钟声,早晨景色带着寒凉迎来了朝阳。白云铺满了万里的天空,放眼望去,经过一夜雨水滋润的湘山翠色欲流。同开头一样,宣宗结尾也是从侧面描写这场大雨。不费心刻画雨势如何猛烈如何狂暴,而是巧妙地通过描写雨后晨景从而令读者感受到雨势之大,还可以让读者爱上这场让尘世焕然一新的潇湘夜雨,凸显出此景的真正价值,可谓拍案叫绝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