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文800字

本站作者 2023-12-28 09:07:00

以小事见大道理的诗句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一只在万中走,故有正一无邪万,有治一无乱万,有中一无偏万,有活一无死万。——(明)吕坤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致广大而尽精微”一成语,出自《中庸》,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修为价值理念和思维观念。既是人生价值观,又是人生方法论。它的内在精髓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价值精髓,可从棋艺、棋术中得以启发:在下围棋中,我们每落一棋子,都得着眼全局和大局进行布局,然后再把每一个子放在最关键处,使之服从和服务于全局和整体的博弈之胜。

人生价值观上言,“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求人生在站位上要高,格局要大,目标要宏,视野要阔,胸襟要廓;在为人做事上,要注重细节,关注小节,盯住末端,善于从易小之事上入手,精益求精。

人生方法论上言,“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求每个人既善于站在全局、大局和长远利益的思维角度看问题,又善于从细微处、小节上扎实用力,一步一个脚印。它的思维精髓是: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人道的“费而隐”。

对于人生之道来说,人生格局和器宇有大小,目标和志向有大小,修为功夫和程度有大小,达到的结果和效验有大小。既然各有大小,则必有小以成大之道。由小而求得其大,便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道术方略。

人生之道,具有“费而隐”(《中庸》)的不同价值内涵,亦即是目标格局和努力程度有所不同,或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或尽心尽力、博大无疆。君子之道,小之至近者是“造端乎夫妇”,大之至远者可以“察乎天地”。可小又可大,成遂其大必然内涵其小。尽其夫妇之伦理的精微,方能达致参赞天地化育之广大。

从求知的大小之道上言,小之知为“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大之智是“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从贤能的大小分别上言,小之贤为“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大之贤是“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由愚至明,由贤至圣,便是小以至大。

天地虽为宇宙中之大者,然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故人对之犹感觉有所缺憾、遗憾。“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大无外,为“费”之极;至小无内,为“隐”之微。道的“费而隐”,体现了大小一体的思维意旨。

我们立身于中的宇宙和世界,无不是大中有小,小以至大。正是基于道的大小一体之存在质性,故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致广大”,则道至于无极;“尽精微”,则道不遗微小。

致广大,则登高望远,万殊而归于一。

“致广大而尽精微”,作为认可和体行道之大小一体的价值观念,便是要求人生得站得高,看得远。目标志向远大,方能谨小慎微也积极;格局器宇宏阔,方能防微杜渐也认真。

在“致广大”的人生体验上,“唯天下至诚”(《中庸》)者,之所以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就在于具有“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博大胸襟和圣明大智。胸怀天下,方能以天下事为己分内事。

圣人之道大,就在于“致广大”,而能达致“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人生境界。与天同大,则心容天下。人生成就之大,藉由积于小而至,由近以及远。君子之道,近小处在于“本诸身”,意诚而心正;远大处在于“征诸庶民”,兼善天下。

心中有道之大,目标志向远大,格局器宇宏阔,就能登高望远,自强不息,主一无适,而达致“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伟大人生境界。与天地合德,则德大;与鬼神合吉凶,则智大;与圣人齐功,则神圣。

人生的功德之大,大至于“声名洋溢乎中国”,而施及于蛮貊之地。凡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之处,无不有仁道之施,天下无不被其恩泽。利泽天下,恩施天下,则心为天下之心。

对于人生修为来说,非登高望远,则无以领悟大局;非提升站位,则无以掌控全局。非体认人道之大,则无以在为人处事上提纲挈领,一以贯之。高瞻远瞩,思维开阔,看问题透彻,方能于小事中见大精神,显大气魄。

人生站位要高,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想天下之所想,忧天下人之忧,乐天下之所乐,便是“以道莅天下”(《老子》)的“致广大”。

在宋代儒家学者张载看来,“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正蒙·中正》)不致广大,则不能通一、统一。只有通一、统一的整体和一体观,方能把精微者看作自己的分内之有,而尽忠竭诚地尽其精微之小。

站在大处看小,方知无小不可载大。人生的大道,寓于万殊细小事为之中;每一细小之事务,无不贯注有道之精神、价值。从细小之事务中,看见大道之价值和意义,便是精微中的“致广大”。人生事事皆道理,行止处处皆文章。

尽精微,则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目标远大,志向宏伟,梦想很美好,但只是设想,要实现之就要从细小处着手,扎实作为,实干有为。恢弘之格局,宏大之器宇,伟大之人格,要由“尽精微”的无微不至而达成。

伟大的人格理想,需要伟大的品格修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有道之大的目标志向,就要有德之至的修为功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君子非礼不为,动容周旋中礼,尽精微于礼,故为盛德之至。

在待人应物上,若能精于细微之处,于每一个细节、小节都能做到无微不至,无所不宜,就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的人生境界。细节的妥当,小节的精妙,末节的极致,便是泛应曲当的“尽精微”楷模和典范。

在“尽精微”的人格境界上,唯有天下至圣者,方能在修为上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亦即是:聪明睿知,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从心所欲,而从容中道。

人生“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又是主于一与张其万的兼爱之关系。“无万则一何处着落,无一则万谁为张主,此二字一时离不得。一只在万中走,故有正一无邪万,有治一无乱万,有中一无偏万,有活一无死万。”(《呻吟语》)“一”为精微,“万”为广大。非“致广大”则不足以“尽精微”,非“尽精微”则不成其“致广大”。

道之大是统一、包涵之大,无有事非寄寓着大道,故是万殊归于一道。无道的一统,则万殊谁为旨归,何以主一无适?道之小是万殊之存在,道寓于万殊之中,故是理一而万殊。不能“尽精微”,则道有何处着落?

人生“致广大”,心一于道之正,则言行举止之每一小事无过邪;心一于道之治,则四肢百体之每一细节无乱动。心一于道之中,则事务万殊而无有偏倚之差;心一于道之权,则通应万方而各得其宜。

“致广大而尽精微”思想,给予我们的思维价值启示:

凡事要从大处看,从小处做。见得大,方能重其小,小中见大;小处做,方能致其大,大中敬小。前者是棋弈上的全局中谋一子,后者是行车上的每个转弯处思终点。

人有目标理想,则一切小事都会赋予实现之的价值和意义,“尽精微”就有了奔头和动力;人若脚踏实地,则每一个脚印都是缩短达致目标的进步,“致广大”就有了专注和制导。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