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因思乡写下《山中》,全诗述愁却无一愁字,杜甫写《登高》时都曾借鉴

本站作者 2023-12-29 11:07:00

山中王勃这首诗的意思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因一篇《滕王阁序》而千古名扬。其实,王勃除了骈文写得好,诗歌同样很出色。接下来要谈到的这一首《山中》,就是他客居巴蜀时,因为思乡愁烦而写下的五言名篇。

这一首诗用语平易,借景抒情,全篇写愁,却不落一个“愁”字,却具有极强的“压迫感”和感染力。

一、王勃的《山中》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歌意译:我悲伤,因为江水阻住了我的归程,让我只能在万里之外思念家乡。此时天色已晚,又刮起了一阵狂风。大风把四周山峦上的黄叶一片一片地卷起,全部抛落到半空中。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王勃因为在上一年替沛王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逐出王府。心情不佳,从长安一路向巴蜀地区游玩。返程的途中,王勃行至长江的边上。时间是秋天,眼见宽阔的江面阻滞了归乡的旅程,心中顿感愁烦,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诗。

诗的前两句是一联对句,用“长江”对“万里”,以“已滞”对“将归”。讲述的是诗人思乡情切,急着想回家,却在江边上遇阻。他或者是找不到渡船过江,或者是因为天气风云变幻,船家不肯启航。于是,他只能对着宽阔的江面和浩荡的江水发愁。

家乡距离蜀地万里之遥,想回去本已不易,现在这长江水还来添堵,自然心中愁上加愁。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几乎让王勃感到绝望。但是,更让他发愁的是,此时天色已晚,又刮起了大风。

从诗歌的最后一句来看,他当时应该在一个野渡口,周围都是山峦,离闹市较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周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这个时候,他不但过不了江,还得担心夜晚到哪里去住宿。山中有没有虎豹财狼?心中好烦!

其实写到第三句话,已经烦不胜烦了。这个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吹飞了树梢上的黄叶,仿佛四周所有山峰上的黄叶都在往下掉。王勃一看到眼前景象,心态顿时就崩了。

因为黄叶象征着秋天,本来就带着愁烦的意思。这黄叶还不只是“一片”,也不是“一片又一片”,也不是“漫山”的黄叶;它是“山山”的黄叶。这“一山又一山的黄叶”该有多少片啊?每一片上都写着一个愁字。简直是愁烦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对于王勃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后来杜甫在《登高》中把它高度概括提炼,写成了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一部分年轻人读了杜甫的诗,声称感受不到他诗中的那种悲愁。未知他们对王勃这一首诗的表达方式,是否能感受得到呢?

王勃这一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一句比一句“愁”。作者通过时空的交织,渲染出一层比一层更加强烈的“压迫感”,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诗歌的前三句,都是通过作者现身在讲述回程受阻时的心情。最后一句,作者却什么也不说,直接通过“山山黄叶飞”纯景色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二、天才的夭折

王勃是唐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神童”,他六岁能文,十岁就能写书,十六岁进士及第,封了一个叫朝散郎的官职,被派到唐高宗儿子沛王的府里当修撰。

那个时候,沛王和英王经常在一起斗鸡。十八岁的少年王勃为讨好沛王,写了一篇讨鸡的檄文。本来是两个王子间的争斗,结果被皇帝知道后,反而责怪一个帮闲。于是,王勃就这样被免职,赶出了王府。

我们从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可以看得出来,这其实是王勃的一份自荐书,他一直非常渴望能跻身仕途。然而在求仕方面,他显得比较性急。他很年轻,不了解官场的黑暗。所以对前途产生了一种畏惧的心理。内心十分痛苦。

在王勃被逐出王府的第二年,他沿着长安一路走到巴蜀散心。后来他得到一个当官的机会,就急着要返乡参加“时选”。当他走到长江边上时,因为一时没有渡船。看到眼前茫茫的江水,想起世路的艰辛,无穷的悲辛就泛上心头。

后来,他当上了参军。有一次,因为在家中藏匿了一个叫曹达的逃奴,害怕事情败露,又将曹达杀死。结果差一点被判处死刑,只是运气较好,遇上特赦才活下来。

这一件事还影响到他当官的父亲,害得他父亲被贬到了交趾(今天的越南)。结果他赴交趾探望父亲,返回途中溺水而亡。

王勃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有意识地向当官的亲友写信推荐他,见人就说他儿子是一个天才。可见,王父对他的寄望非常高。如此一来,王勃身上就有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中科大搞过一个少年班。里面许多天才儿童,十三四岁上了大学,结果最后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作为。其中一部分人索性出家当了和尚,没出家的也有一大部分泯然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外界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

王勃身上的压力肯定不小,所以他才会去帮沛王写帮闲文章。结果,导致自己被贬。后来,也因为太在乎自己的仕途,救人之后又杀人。

十八岁的少年王勃,对前途是迷茫的。长江万里惹人愁吗?月黑风高惹人愁吗?狂风扫落黄叶,惹人愁吗?并非如此。只有一个人心中先有愁,才会看到什么都生愁。

结语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为初唐四杰正名,极力维护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功绩。其中一句非常出名,就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想象得到,杜甫是认真学习过四杰的文章和诗篇的。

王勃这一首《山中》所描绘的长江秋景图,给了杜甫极大的启发,最后被提炼成了《登高》中的千古佳句。不过,杜甫忧国忧民的“愁”和王勃对个人际遇的“愁”,却迥然不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