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诗人 唐诗往事01——虞世南

本站作者 2023-12-31 21:46:00

虞世南诗人

- 1-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代著名的宫廷诗人。

某一天,太宗写了诗一首宫体诗,交给虞世南,命众臣一起唱和。

耿直如虞世南却说:圣上的这首诗固然是工整,但体非雅正,我担心此诗一传、天下风靡,恕臣下不能奉命。

估计李世民的内心是崩溃的,好不容易给自己找到了个台阶下,他说:我只是试试你而已!

末了还不忘赐给虞世南五十匹帛。

-2-

当年的太宗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在他还是秦王时,就在自己的秦王府里设立文学馆,网络十八学士,虞世南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即位后,又在殿左设置弘文馆,招揽四方学士,每天和学士们讨论经义、吟诗作赋。

虽然太宗对文艺的倡导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上有所好,下必趋焉,当时的宫廷里弥漫着诗赋的风气。

每当机务之隙、宫廷游宴,君臣之间吟诗作赋、酬唱庚和,好不繁荣兴盛。

后宫里的嫔妃、公主,也争相吟咏,李世民的妃子徐惠,聪敏过人,八岁即能赋诗,太宗听闻后,把她召入宫中,封为才人。

朝廷里的元老重臣,诸如虞世南、杨师道、李百药、魏征等,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宫廷诗人。

太宗和这些宫廷文人,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心,引领着当时诗歌的潮流。

但是他们的诗依然没有摆脱齐梁余风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宫体诗”。

所谓“齐梁余风”,是指南朝延续下来的一种文风,一方面是内容狭窄,大多是应制奉答,宴会赋咏,缺乏真情实感,情思萎靡;再就是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声律对偶,词藻雕琢,好用典故、呆滞堆砌,浮艳绮丽。

虽然贞观宫廷诗人们也努力变革,但诗风的演变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使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力所不逮。

所以就出现了文章刚刚开始那一幕,虞世南傲骄地拒绝庚和太宗的诗,让太宗下不了台。

这就是虞世南,性格忠直,敢于犯颜直谏,又学富五车、诗文兼擅、写得一手好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被太宗誉为五绝之臣: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3-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生长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经历南陈、隋、唐三朝,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

余姚虞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虞俭、父亲虞荔、叔父虞寄,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叔父没有子嗣,过继虞世南给他,所以虞世南字伯施。

虞世南性格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学习非常刻苦,跟随顾野王学习时,曾因刻苦钻研而几十天不梳洗。

顾野王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博通经史,擅丹青,尤其是训诂学,著有《玉篇》,《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虞世南的另一位老师是智永禅师,智永禅师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深得二王书法真传,虞世南刻苦用功,又跟随名师,自然学业精进。

虞世南还有一个兄长,名叫虞世基,兄弟两从小一起拜师求学,都以博学多才名重于时。

那时候兵荒马乱,南陈灭亡后,兄弟两一起来到隋朝京都长安,时人把他俩比作东吴灭亡后,由南入晋都洛阳的陆机、陆云两兄弟。

在隋朝,因为虞世南性格刚直,很不讨隋炀帝喜欢,十年间一直做一个七品小官。

他的兄长虞世基却不一样,趋炎附势、曲意奉迎,深得隋炀帝心意,显贵一时。

虞世基很骄纵自己的妻妾,穿着打扮一律效仿宫廷嫔妃,虞世南虽同为兄弟,却不为所动,依然不改简朴本色。

隋末大乱,隋将司马德戡(kān)和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勒死隋炀帝,估计平时就看不惯虞世基这个奷臣,要把他一起杀死,虞世南大哭,请求代兄长死,宇文化及不同意,杀了虞世基。

辗转来到唐朝,这时虞世南已经60岁。

唐太宗很赏识虞世南,曾官至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时称“虞永兴”。

虞世南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性格刚烈,常对太宗犯颜直谏,太宗曾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4-

尽管虞世南曾经因为宫体诗的事狠狠地怼过太宗,但在绮艳诗风行的年代,作为宫廷诗人的虞世南,也没少写宫体诗。

他的咏物诗《蝉》,是其代表作,是他少有的洗脱了宫廷脂粉气的作品: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与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有些相似,故以之代指蝉。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树枝高处,餐风饮露、异乎俗流,被视为高洁不俗的象征,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它身居高处,所以声音远扬,不用凭借秋风的推送。

这首诗以蝉作比喻,托物言志,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外力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81岁时寿终正寝,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5-

这就是唐初前30年的诗坛。

从唐高祖到玄宗开元时期,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有将近100年的时间,把这100年分为3个阶段,初唐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第一个30年,就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

这个时期宫廷诗风靡天下,虞世南便是宫廷诗人里的杰出代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