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大学(礼记·大学之道《大学》原文、注释、赏析)

本站作者 2024-01-04 19:00:00

古诗词 大学

礼记·大学之道《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赏析

本文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可以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开门见山,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确立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集中而鲜明地表明了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阶梯,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修身一定要诚其意,也就是使意念真诚,不要自欺欺人,一切都发自内心。而要做到真诚,最大的考验是“慎其独”,即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修身还须正其心,也就是心要专一,不被愤怒、恐惧、喜好、忧虑等情绪所干扰。在人的心理因素中,情感与理智是一对矛盾,正其心,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调节自己,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三心二意,为情所牵,必不能达修身之目的。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几个阶梯而实现内修的要求之后,进而要实行外治的功夫,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的现象,虽然现代社会情况已不同,但《大学》告诫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仍可作为今日之为政者的座右铭。

平天下在治其国。一是强调在上位的君子应实行絜矩之道。絜指量度,矩指尺子,絜矩之道是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二是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是强调德与才比较,德为本,财为末。为政者若把财视为根本,就会与民争利。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四是强调德是为政之宝。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在用人上,必须爱憎分明,把德放在第一位。

《大学》的中心思想是讲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个人修身为中心,向内延伸到主观世界,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结合起来;向外延伸到客观世界,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修身要与社会担当相结合,是儒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知识链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编次章句,到朱熹时重新编排整理,入《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大学之道”即为《大学》开篇第一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夜雨感怀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