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哪些精准的“蒙太奇”式语句

本站作者 2024-01-06 16:38:0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看到女神

@筱蕾

关注了这个问题,过来答一个:

哈哈这问题撞正我枪口上啊~~

虽然问题问得角度刁钻,但我还真写过一篇论文名字叫《浅论周邦彦的意识流倾向》,其中第三点的标题正是清真词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蒙太奇(周邦彦号清真,不是那个清真→_→)

把论文内容截一部分贴过来吧~~:

前略。。。。。。

周邦彦对于慢词的革新,在于其词作的“小说化”、“戏剧化”。“感发式”的直接抒情能够在小篇幅的令词中给人以一针见血的触动,但若在长调中一遍一遍地抒情,不但没有使感情越描越厚,反而显得啰嗦累赘,导致了读者阅读的疲倦感。因此,环境的勾勒与情节的铺排便成了慢词创作中的重点。

以下,我们来赏析一下周邦彦的词作《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在周邦彦的词作中,《拜星月慢》属于线索较为清晰的一篇,它表达了主人公在伊人已去的孤独中对往昔的眷恋以及对伊人的思念,其主线是“相遇——相恋——相离——相忆”的思绪历程。它的逐步展开带来了词的情节化效果。

词作在开篇三句描写了往昔相遇时的景色。夜色已深,地上的尘埃被雨后的露水洗刷收聚,而曲巷中正是月暗幽深,短短三句,便营造了一种夜阑人静的、朦胧的画面感,为下文的相遇渲染了梦幻的气氛。下面转入男主人公遇见女主人公(秋娘)的情节。“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是叙事,是泛写;而下文的“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则是描写,是特写。上阕结尾以一句“总平生稀见”总括了上文的各种刻画,同时亦表达了主人公的感受。

阅读词作,便感到仿佛词人是一个精湛的导演,读者跟着镜头步步深入,从环境到泛写再到特写,一气呵成,如同置身于电影院般。

下阕荡开一笔,化用了杜诗《咏怀古迹》的“画图省识春风面”,不写目下的相遇,反而写道过去看见秋娘画像的回忆。而下“自到瑶台”句把思绪收回,描写相遇后的相恋回忆,无限的温存体贴、无限的旖旎柔情、无限的缝绪眷恋。然而正在读者沉浸于“眷恋雨润云温”的美好时光之中时,“惊风吹散”一句把一切幻梦打破——原来,以上所说纯是主人公的回忆,下文才真正开始描述主人公在“当下”的境况。读者在随着主人公把回忆收回,望向眼前景色,却是“败壁秋虫叹”。然而刚回到现实,主人公的思绪又如同风筝一般立刻飘了出去,一句“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的思绪结束了全篇,言尽而意无穷。

周济评这首词云:“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2]“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一句,说得甚为精辟。明明下阕最后的“念荒寒、寄宿无人馆”才是主人公追思的出发点,从这个视角出发,则上阕全文都是“对过往的追忆”,是“过去”;而下阕的“旧识春风面”更是“过去的过去”。但词人却模糊了现实与意识的界限,令读者误以为上阕的相遇相恋才是“当下”,故而在下阕回归现实时猛地惊醒过来,引起了无尽的悲哀。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词作中体现出的,周邦彦词作的“戏剧化”、“小说化”倾向。正如吴熊和先生说:“周词之所以为人生发附会,与他在词中加强‘叙事’的因素不无关系。词自唐五代以来,以写景抒情见长,叙事的成分很少。周邦彦就在情、景之外,渗入事迹。他的有些词作,粗具有故事结构,表现出某种传奇性的境界。”[3]在品读词作时,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的是周邦彦词作与过去诗词的极大不同。过去的诗词固然有叙事诗,但总体而言都是以抒发情感为目的,或离情、或羁思、或怀古、或感遇;即使是叙事诗,其给人的感觉亦不过是以诗的体裁写出的故事。而周邦彦的词作,给人的感觉与其说像是诗歌,倒不如说像是一部戏剧,有着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而与普通的叙事诗又有所不同,周邦彦的词作中带有大量的时空穿插,现实与回忆重重交织,修辞上更带有浓厚的抒情诗的美感,与其说是叙事诗,倒不如说是“戏剧化的、小说化的诗”。周邦彦的“戏剧化的诗”与意识流作品中的“诗化的戏剧”在某种程度上,以一种极其有趣的形式产生了彼此的共鸣。

中略。。。。。。。

然而,越到了后期,周邦彦词作便越突显出时空穿插的倾向。尽管如此说有些武断,但大体而言,周邦彦在表达羁旅情思的时候更倾向于运用空间上的穿插变换,而在表达伊人已逝的离情时则更多的运用时间上的穿插变换。

其中,《瑞龙吟》便是时间和空间变换和交织极为复杂的一篇: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词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词人)旧地重游,却再也找不到昔日伊人的惆怅之情。其结构大体而言,是前两片空间不变(坊陌),而时间反复在“当下”——“昔日”——“当下”之间变换交织;第三片则时间不变(当下),而空间在“坊陌”——“名园、东城”——“院落”之间切换。

第一片首句“章台路”立刻清晰地交代了地点(坊陌),紧接着立刻描写坊陌中的梅梢桃树之景。注意此处的“还见”用得甚妙。《词学通论》中云:“入手先指明地点曰章台路,却不从目前景物写出,而云‘还见’,此即沉郁处也。须知梅梢桃树,原来旧物,惟用‘还见’云云,则令人感慨无端,低徊欲绝矣。”[6]往日之景即今日之景,“还见“二字彻底地模糊了“往昔”与“当下”之间的界限。下文“定巢燕子,归来旧处”由眼前之景流动到过去的回忆,虽未点名,却处处体现出了时间的交织。

第一片中模糊化的时间描写,很自然就在第二片勾起了词人意识中往昔的片段,从“黯凝伫”起,词人彻底地陷入了回忆中。然而这种回忆与其说是完整的、过往某事的回忆,倒不如说只不过是往昔伊人的片形只影。目中之景还是词人“黯凝伫”着的那条小巷,但眼前却好像出现了幻觉一般,浮现了往昔伊人的身影。这一刹那,仿佛看到了她年少时从门缝里,怯生生地偷偷往外看的身影;那一刹那,又仿佛看到了相熟之后,她对着词人“盈盈笑语”的音容。然而这些片段稍纵即逝,一回过神来,巷子还是那条巷子,人影却又已经不见了。

可以看见,前两片的地点非常清晰,就是词人(主人公)身处的“章台路”,然而时间却在反复地穿插、交织,一会似是现在,一会又似是回到了过去。到最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差别就已经分不清了。

第三片开始,词人重新摆脱了时间的迷失感,描述“当下”发生的事情。词人继续写道自己旧地重游,访邻寻里,与旧日的朋友知己们载歌载舞。而后又遇到了旧日相识的“秋娘”,感叹她的“声价如故”。彼此叙旧,吟笺赋笔时,又感叹对方还记得当日自己所作的佳句。到此处为止还是在平常地叙事,但笔锋一转,词人的思绪又飘了出去,想到了昔日那个“伊人”如今的所在。“名园”、“东城”处处与词人所在“坊陌”、“章台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千言万语,化为了一句“事与孤鸿去”的叹息。叙旧已毕,词人从旧地重游的“坊陌”回到了自己所住的“院落”,最后以一句“断肠院落,一帘风絮”结束全篇,寓情于景,倍觉黯然,沉郁顿挫之至。

从词作中处处可以看出时间和空间的穿插与交织,这种复杂的穿插与交织与其说是词人有意识的铺排,倒不如说更像是词人自身意识的自由流动。而周邦彦的词作在表现上比现代意识流作家更加“意识流”的地方在于,现代意识流小说中,尽管主人公(作者)的思路穿越了时空,漫无边际,但大体而言却还是存在着根源和主线的,其根源便是在“当下”和“此处”思索着的“我”,一切的思路都由此出发,到此结束。现实世界和意识世界就如同两条线索一般及彼此穿插,却又壁垒分明。

然而在周邦彦的词作中,意识的主体和根源却往往极端模糊,读者甚至不能够分清现实、回忆及想象之间的界限。正如《浪淘沙》的第一片: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词作第一片全文51个字,从第一句开始直到倒数第二句总共46个字都在写词人(主人公)与他人的离别之景。词人在其中不厌其烦地写着离别时的周遭景色、写着等候着搭载伊人(或自己)离去的车马、写着仿佛依依不舍的拂面杨柳、写着伊人的不舍,正如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所评论的那样,是“故作琐碎之笔”[7]。这种不厌其烦的刻画让读者彻底地沉浸于离别的情境之中,直到第一片的最后五个字“经时信音绝”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方才的离别之景早就过去了,纯是回忆。《抄本海绡说词》中评价到:“‘经时信音绝’是全篇点睛。自起句至‘亲折’,皆是追叙别时……上下神理结成一片,是何等力量!”[8]

普魯斯特认为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時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周邦彦正是通过这种模糊“现实”与“回忆”、“当下”与“往昔”的方法,重现了“真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忼烈.清真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4]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5]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6]夏敬观.吷庵词评[A].词学第5辑[C]

[7]黄升.花庵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9]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0]吴熊和.十大词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先著《词洁》

[12]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3]陈洵《海绡说词》

[14]张炎《词源》

[1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6]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

[17]施蛰存.北山楼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2年

[18]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9]唐圭璋.宋词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0]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