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烛花诗句(你以为的“剪烛花”其实并不是真的“剪烛花”)

本站作者 2024-01-09 08:51:00

剪烛花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身为中国北方人,初学这首诗时只觉得意境很美很幽静,夜雨绵绵、烛光摇曳,可真到了南方感受了梅雨的湿热难耐,体验了冬雨的彻骨寒意,再读这首诗总觉得身上有股散不尽的潮气。

待把潮气从胸中驱散,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觉得“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有着特别的韵味。“剪烛花”这一动作仿佛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比如明代止庵法师所做的《剪烛》一诗,

风处摇金涌,烟时闪墨鸦。

寸心终不昧,双泪欲横斜。

渐过分诗刻,虚开报喜花。

剪声初落指,满席散春霞。

还有宋代仲并的《鹧鸪天》一词,

歌水调,韵琵琶。声声都是怨年华。

钗头杏子今如许,剪烛裁诗莫问他。

“剪烛”这一动作频频出现在诗词中,究竟是为何?

从物理的现象上来讲,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的燃点较低,所以蜡烛芯燃烧慢就会变长、分叉,修剪掉多余的蜡烛芯可以恢复蜡烛的光亮,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烛芯过长使得蜡烛燃烧过快。古时候照明依旧以蜡烛为主,所以“剪烛”就变成了一件日常必做的事。诗词就喜欢于平常处见深意,“剪烛”便是由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来寄托情感的一个动作。

李商隐的“剪烛”是在夜雨缠绵时想念那一人。此刻,窗外就是微雨,若点上一支蜡烛,屋内的所有物品定会被投射成巨大的黑影,摇曳在墙上。没错,在烛影下都被放大了,孤独也是,寂寞也是,悲伤也是,落魄也是。所以,这一“剪”何尝不是想剪短一寸思念,剪短天涯相隔之远,剪短无名的万缕愁思?

止庵法师的“剪烛”仿佛更带了“看破”和“放下”的味道。也许他真的曾经纠结难解,越是夜深越是千万思绪涌上心头,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哪条才是佛家正途、哪条路可能会迷失心智,不解。直到一声烛芯断,万事皆明。修佛法也要看机缘,“剪烛”恰恰成了这个缘的起点。

可虽说“剪烛”乃是平常再平常不过的事,仲并却说“剪烛裁诗莫问他”,要么是太超然于世,不近人间烟火;要么便是太不用心生活,连剪烛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在这里“剪烛”好像突然就世俗了,充满了柴米油盐的气息。

那么为什么要“剪烛”,我想已经有了答案。为了剪去些许愁思,为了剪开混沌迷茫,为了剪掉一身世俗的混气。或许是如此,或许真能如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