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郊的诗句美景(孟郊:从未被上苍温情以待的苦吟诗人)

本站作者 2024-01-18 13:23:00

关于孟郊的诗句美景

他幼年失怙,中年丧子,死后竟无人料理后事。

他六十四载的生命,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满纸辛酸血泪。

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成了他唯一的心灵避难所

其诗清奇僻苦,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

一、少年孟郊把人怼成"对穿肠“

一年冬天,朝廷派钦差来到孟郊的家乡武康(现浙江德清武康)。县太爷大摆酒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洗尘。

一行人正觥筹交错的时候,身穿破衫的小孩走了进来。这个小孩正是孟郊。

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吹胡子瞪眼地说道:去去去,小叫花子来干嘛,真扫兴!

孟郊就顶道:“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钦差大臣一听,呦呵,有点意思,就说:来来来,让我出个对联来考考你。

看见孟郊身穿绿衣,就调侃道:“小小青蛙穿绿衣”

孟郊四处看了看,瞧见桌上有螃蟹,就对到:“大大螃蟹着红袍”

把个老钦差气得,老头一看不行,就说先赏他点吃的,一会再对。

三杯两盏下肚,看见孟郊吃得欢,终于有了,就说道:“小小猫儿寻食吃”

孟郊一听来气了,看着这帮满脑肥肠的家伙,脱口而出:“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一听,一口老酒喷了出来!

县太爷一听,更是吓得掉了筷子,这小子怎么知道我们吃得是救灾的钱粮啊!

此刻的少年孟郊一定是得意、快活的。

恐怕他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他的一生会是如何的凄惨辛酸。

二、早年生活

作为流芳后世的大诗人,孟郊的前半生在有据可查的史籍中只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大概只能根据这些做一些推测和补充。

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他的父亲孟庭玢[bīn]任昆山县尉,俸禄较微薄,而为人又清正,所以大概只能让夫人和孩子过着清苦寒贫的日子。

孟郊的出世就颇为艰辛。据说母亲临盆时,神情惨白,而接生婆迟迟未到。派出去的人,迟迟找不到接生婆,一直找到东城郊外,才寻到。而这个婆子,本来是要走小路返乡的,再迟一步,都来不及了。

在匆匆赶到的接生婆的帮助下,孟夫人总算顺利产下男婴,老父亲孟庭玢有感于此,就给他取名为孟郊。

这一年的大唐,表面上还是盛世,一片歌舞升平。可仅仅四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五岁年纪的小男孩,用惊恐的目光打量着这兵荒马乱的世界。

动乱让清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也让幼小的心灵更加孤僻,少与人来往。

不幸接憧而来,大概在孟郊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孟郊愈发变得不爱与人交往。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两个弟弟拉扯长大,还不忘时时教导他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孟郊的母亲出身名门:河东裴氏。这个家族在隋唐时代人才辈出,比如裴矩、裴寂、裴度等等。可能孟母是较为远支的女子,但书香门第的观念仍然较重,自己也能读书识字。

孟郊从小便受到母亲的教诲,一定要考取功名。不用母亲过多督促,小小的孟郊也知道唯有苦读才能改善这清贫的生活。

德清孟郊祠

三、隐居嵩山

渐渐长大成青年的孟郊,来到了嵩山隐居。史书上找不到具体的原因和当时的年纪。我们猜想可能是乡院之试的受挫,难以面对母亲的殷切希望的目光,有或者是希望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再者也需要出去游历一番。

暮鼓晨钟,青山孤云,青年的孟郊饱读史书,孜孜以求,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抱负:

《湘弦怨》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有感于屈原事,他畅想做有一天自己可以身登朝堂,可以分清浊,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嵩山

对于苦读,他写

《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四、交游十年

几年后,由于思念母亲,他回家看望。母亲一如既往得鼓励和安慰他,让他不要灰心,同时勉励他好男儿志在四方。科举暂时不顺,可以走走看看,以诗文结交一些朋友。

于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孟郊,开始出门交游。

他踏足中原,目睹藩镇之变;

他下江南,在信州结识了茶圣陆羽,称为好友;

他访名师,在苏州和韦应物韦应物互相唱和......

不论是诗文,词赋,孟郊都大有长进。

游历途中,目睹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让性格本就敏感、偏激的的孟郊十分震怒。

目睹河南战乱之后的萧条,他写道:

《严河南》节选

洛民萧条久,威恩悯抚难。苦竹声啸雪,夜斋闻千竿。

诗人偶寄耳,听苦心多端。多端落杯酒,酒中方得欢。

他后来还在《寒地百姓吟》中写道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这一段时间,大概有十年,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踪飘忽不定。人生的阅历在丰富,诗文之名也渐渐升起。但其余的,似乎都微不足道。

生活对于他,还是一样的凉薄。

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只言片语关于他科举的记录,大概还是多次应试,多次失落。

五、落第再落第

结束游历,再次返家的孟郊,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听着她温和的鼓励。决定再次参加考试。

大概在贞元七年(791年),四十一岁的孟郊昂首(硬着头皮)走入乡试考场,终于通过,成了“乡贡进士”,取得了参加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贞元八年,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他兴冲冲得赶往京师,期望着迎来命运的改变。

在长安,孟郊遇到了他此生的贵人,当年25岁的韩愈。由于志趣相投,性格都有那么一点异于世俗之人,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但造化弄人,同样才华横溢的两人,小十多岁的青年韩愈榜上有名,而中年大叔孟郊名落孙山

《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自喻雕鹗大才却落第,而那些鹪鹩[jiāo liáo,小型鸣禽]却能通过投机取巧而官运亨通,顿时就觉得晓月无光,连无边春色都惨淡如霜。

要说这首诗,考中的人看到是有点不开心的。难不成就你大才,我们考中的反而在你眼里都是胸无点墨,都是靠背景,靠投机的?

这首诗似乎也把韩愈给说进去了啊?所以,有人说孟郊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其实情商是比较低的。

但声名鹊起的韩愈没有介意,他反而到处为这个老哥宣扬,说这个人实在是用大才的。不仅如此,他还写了首诗安慰孟郊,贴心地送上了一碗温暖的鸡汤: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唐代:韩愈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而且从这以后,渐渐有一些话语权的韩愈,可以说不遗余力地为这位老哥摇旗呐喊,在各个场合拼命帮他刷存在感。这也使得孟郊渐渐地在京师也有了一些名气。

在好友的鼓励下,孟郊重振旗鼓,在京城待了一年后,第二年有一次踏入了考场。

无奈,命运坎坷的他,再次落榜。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屡战屡败,再战再败,辛酸啊。羁旅无依,在外两年,心忧母亲的孟郊只能返程回家。对于前来送行的韩愈,孟郊心生感激,可是觉得前途无望的他告诉韩愈,说这京城他怕是不会再来了。

六、春风得意,也不过一日而已

回到家的孟郊,见到母亲,不知道如何开口。母亲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没有多说,只是把穿破的衣服拿去重新做了缝补。当孟郊吞吞吐吐说自己不想再去应试了。孟母停下手中的针线,缓缓说道:“我儿今成大人,母诫不当教乎?”

那一刻的孟郊,泪如雨下,母亲的话彷如春雷,振聋发聩,一下就醍醐灌顶。

他发誓一定要再苦读加苦读,一定要圆了母亲的心愿。

贞元十二年(796),四十六岁的孟郊再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进士及第。

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提笔写下大概此生最畅快的一首诗: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大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开心得意的一首诗了。相比于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想啊,四十多岁了,看了人家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了!跨着高头大马,游览繁花似锦的长安,接受世人的恭贺,还有比这更开心快乐的吗?!

高兴的都要疯了的他,都没有参加接下来的庆贺宴会,火速收拾行囊,急不可待的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要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

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唐代,进士及第之后,不是马上可以授官的。需要等待官职空缺,然后在通过吏部举行的诠选得到授缺。筹措满志地看完长安花之后,孟郊在凄风苦雨中苦苦等待了差不多4年,才得到了一个官职--溧阳县尉。

县尉这个官职,也是很多人仕途的起点,比如白居易,比如高适。

可是对于年近五十,期盼了很久的孟郊来说,他似乎觉得这个起点太低了。

其实也容易理解,你想啊,你都快五十了,干着别三十岁左右的活,肯定觉得憋屈啊。而且县尉这个岗位呢,说的好听点呢,是掌管一个县的治安啊纠纷啊这些的,说的不好听一点,还要为前面的县令、县丞打下手呢。

总之,孟郊是不太开心。同样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前辈高适身上。高适也是将近50岁才当了个封丘县尉。在他有名的《封丘作》里就抱怨: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但人家抱怨归抱怨,活还是干的。

可到孟郊这里呢。他来了个消极怠工,甚至是旷工。

溧阳天目湖风光

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又有故平陵城,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啊,不开心的孟郊就常常去那里的水边坐坐,发发呆,做做诗。这一来二去的,曹务多废。

这可惹毛了他的上司了。于是县令就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水的一半分给那人!

孟郊因此,就更穷困了。他还常常写诗抱怨,比如这首

《溧阳秋霁》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题外话:

哎,有时候想想那个年代挺好的呀,这耽误工作都成这样了,竟然还能领一半俸禄。

同样的情况,高适也就抱怨了几下,工作还是好好做的。所以呢,他后来才有机会入哥舒翰的幕僚,更是抓住了安史之乱的机会,随玄宗至蜀,后来成为淮南节度使,讨伐完叛军,讨伐永王。任刺史,任节度使,升官生的不亦乐乎。六十一岁时封侯。从县尉到封侯也就10来年的功夫!)

做官不称心的孟郊,好在收入还算稳定,虽然不多,但也够生活了。于是他便把年迈的母亲接来身边安度晚年。在迎接母亲的路途上,想起以往的漂泊流离,以及现在的世态炎凉,他感触很多。于是,千古名篇就诞生了。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年来,无数游子读起此诗,无不为这份深沉的母爱所感动。平淡质朴的语言,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永远熠熠生辉。

七、丧三子,失老母,凄惨晚年

元和元年(806年),在韩愈的举荐下,应河南尹郑馀庆邀请,盂郊被任命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定居洛阳,生活稍有宽裕。

可是老天对这个人真的是不公。

丧子的噩耗突然袭击了这个家庭。大概在元和三年,孟郊58岁时,他的一个幼子去世了。

痛苦不已的孟郊写下了

《悼幼子》

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洒之北原上,不待秋风至。

这还不算,据韩愈为孟郊写的《贞曜先生墓志铭》:“贞曜先生孟氏卒。无子,其配郑氏以告,愈走位哭”

也就是说,孟郊去世的时候,儿子们早都不在了。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他的三个或是四个儿子,大概是在他到洛阳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接连去世的。

年近花甲,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中,苦苦挣扎而无法自拔。孟郊感叹:

杏殇(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因悲昔婴,故作是诗)

节选

儿生月不明,儿死月始光。儿月两相夺,儿命果不长。

如何此英英,亦为吊苍苍。甘为堕地尘,不为末世芳。

踏地恐土痛,损彼芳树根。此诚天不知,翦弃我子孙。

垂枝有千落,芳命无一存。谁谓生人家,春色不入门。

......

此儿自见灾,花发多不谐。穷老收碎心,永夜抱破怀。

声死更何言,意死不必喈。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

说他的儿子跟月光相克,所以命不长。一个饱受摧残的老人,只能用天命来自我麻痹了。儿子死了,他这个病恹恹老头儿,也就无后了。这真是最最锥心的刺痛。

后世有许多人表示不喜欢读孟郊的诗,因为实在太苦,太痛了,令人读后情绪低落到极点。

元和四年(809年),悲剧再次来袭。一生最敬重的母亲裴氏也辞世了。

居家丁母忧的孟郊,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孤苦无依、亲人离散的孟郊回想一生的辛酸坎坷,简直万念俱灭。

写于此时的《秋怀十五首》,当真是满纸辛酸凄惨,令人不忍读之。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馀忆。

老骨坐亦惊,病力所尚微。

虫苦贪夜色,鸟危巢焚辉。

孀娥理故丝,弧哭抽馀噫。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疏梦不复远,弱心良易归。

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

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

。。。。。。

生命中的最后四五年,孟郊基本处于绝望的状态。

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被拜为检校右仆射,兼任兴元尹,并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

老病缠身的孟郊应邀前往,携妻赴任,不幸行到半路,暴疾而卒,享年64岁。

孟郊死后,不仅无子可送终,更是无线料理后事。还是郑余庆、韩愈等好友出钱才完成他的葬礼。

韩愈为孟郊撰写了墓志铭,将落葬时张籍提议“先生揭德振华,于古有光,贤者故事有易名,况士哉!如曰‘贞曜先生’”,众人同意,于是给孟郊用这个谥号。

与孟郊同病相怜,并称"郊寒岛瘦"的贾岛,写诗《哭孟郊》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写在后面

佛说:众生皆苦。

可上天对孟郊实在是太残酷了一些,他六十四年的生命,真是一部令人心酸的血泪史。

仕途失意,亲人离散,他一生的时光,开心快乐的时间屈指可数。

虽然这样,孟郊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愤愤不平,他将人生的苦难掩藏起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写诗和创作上面。

孟郊的诗,死后的千年,虽然褒贬不一。

但还是有不少人懂他的。

韩愈说:“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以“云从龙”的低调姿态,表示十分愿意追随孟郊,向他学习。

当时人也普遍认同“孟诗韩笔”的说法,即孟郊的古诗一流,韩愈的古文一流。后来的欧阳修也说: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

他的那些痛入骨髓的诗歌,是他个人的悲哀,又何尝不是世人共同的苦痛?

有人说,孟郊的苦闷一生,是他自己没有找到应有的定位。

有人说,孟郊的落魄,是他孤僻的性格决定的。

可是他苦,他痛,他不愿意低头。就好比《唐才子传》所说:

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

参考资料

《新唐书.孟郊传》

《贞曜先生墓志铭》

《唐才子传.孟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