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翻译(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题】
此诗题宋本作《岳阳楼》,明代各本作《临洞庭》,一作《临洞庭上张丞相》。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张丞相:指张说。或谓指张九龄,非。张说于开元四年(716)由中书令出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开元六年离岳州,岳州即临洞庭。则此诗约作于开元四、五年。诗中前半写洞庭湖景色,颔联景象壮阔,气势雄伟,历来传为名句。后半表示用世情怀,望张丞相汲引,却写得不露痕迹。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读此诗知襄阳(孟浩然)非甘于隐遁者。”甚是。
【注释】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曾西游长安,用这首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表达了诗人从政的热情。②虚、太清:指天空。此二句意为八月秋水大涨,显得平满,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③气蒸云梦泽:意谓近处都在水气笼罩之中。“云梦泽”是现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的总称。④端居:隐居。⑤垂钓者、羡鱼情: 《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这里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涨得几乎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与天连在一起,无比宽广。在这古代云梦泽的地区,水气腾腾上升,苍茫雄浑,滚滚的波涛不停地冲拍岳阳城墙。想渡湖到对岸去,可惜没有船载我;在家闲居,实在对不起神圣英明的君王。我只好坐着观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怀着获得鱼的愿望。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是诗人游历岳阳时写的。作者写诗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入仕做官。由于此诗写景之处气象博大,意境开阔,历来被推为咏洞庭湖诗中之佳作。
【鉴赏】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景,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秋水涨满,与岸齐平,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作者笔下的景物形象鲜明,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这些绘景雄壮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后四句,诗人借题发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想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坐在洞庭湖边观看别人钓到鱼,我只能空有羡慕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要求张丞相援引推荐之情虽然表达明确然而却不露痕迹,托词委婉、含蓄,不落俗套。通览全诗,前四句的起兴自然,绘景雄壮,后四句的比喻贴切,理在事中,情在景中。
【赏读】
这首诗前半篇写“望洞庭”。首二句写八月洞庭湖,秋水涨满,和岸上几乎接平。远望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合成完整的一块了。第一句用“八月”点水涨之时,一个“平”字,展现一望无际的湖面,写出洞庭之博大。第二句就映现湖中的天光云影构思,自铸伟词,写苍茫元气,寥廓太空,俱涵湖内,水天混而为一。三、四两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水气蒸腾,弥漫云梦,仿佛广大的沼泽是受湖滋养而繁茂;“波撼”冠在“岳阳城”前,衬出湖的澎湃动荡,风涛汹涌,震撼岳阳。声势壮阔,形象生动,令人目眩神摇。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接下四句切入主题,点明真正干谒目的。“欲济无舟楫”。字面上上接前句,实为指自己身在山野,想找出路可无人引见的境况。“端居耻圣明”则是在表明心志。太平盛世,无事可作是不甘心的,希望有所作为。此二句是诗人表明心迹之句,说明做隐士非本愿,诗人也向往出仕求官而苦于无门路。接下二句为诗人的要求,也是呼声。以“垂钓者”喻当权者,暗指张九龄。坐而观鱼,空有羡鱼之情,言外之意也想下水打鱼。此句即言心志,又与湖有关,藏而不露,用心良苦。
送诗求仕,本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习俗。作为干谒诗,此诗写得得体,称颂有分寸,措辞不卑不亢,求引而不露寒乞相;再加上前四句写得绝好,因此掩饰了后边四句本来枯燥的陈述,又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可谓干谒诗中一等文字。
孟浩然的诗,以清旷冲淡见长。这首五律,加之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别具一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尤为咏洞庭名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传。
[1]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绘景雄壮,形象鲜明。[3]巧妙化用,比喻贴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