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诗郑板桥赏析(郑板桥《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本站作者 2024-01-19 15:28:00

七言诗郑板桥赏析

郑板桥的谷雨诗的内容

清 郑板桥《七言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郑板桥七言诗翻译

清 郑板桥《七言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是这个诗句还是?

赏析下面这首诗

清 郑板桥《七言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七言诗郑板桥关于谷雨的诗书法

能搜索到的只有这幅作品:

郑板桥《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翻译:

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兰花的诗,作者咏的是兰花,但已不是对自然界兰花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兰花,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

“幽贞”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兰花和兰花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兰花,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原文: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此诗出自清·郑板桥《高山幽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高山幽兰》是清代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比喻形象贴切。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

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