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宗”唐宣宗:用妥协换来“大中之治”,却给子孙留下祸根
在唐朝历史上,有三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皇帝,第一位是“天可汗”唐太宗,第二位是毁誉参半的唐玄宗,第三位是“小太宗”唐宣宗。唐太宗生活在唐朝前期,唐玄宗生活在唐朝中期,唐宣宗生活在唐朝后期,三位皇帝正好各自代表了唐朝历史的三个历史阶段。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衰微,藩镇割据自立,宦官专权乱政,外患持续不断,唐朝皇帝能被人知道者寥寥,而唐宣宗的知名度最高,足见唐宣宗的非同一般。
凄惨的经历
唐宣宗名李忱,本命李怡,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出生在元和五年(809年)6月22日。由于唐宣宗是宫女所生,他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直到哥哥唐穆宗继位后,他才在长庆元年(820年)被封为光王。此后,唐宣宗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期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遭到猜忌,只有靠装傻充愣才能活下去,直到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他当上皇帝后,命运才实现逆袭。
在《旧唐书·宣宗本纪》中,史官用“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太和(唐文宗的年号)、 会昌(唐武宗的年号)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来简单概括唐宣宗继位前的生活。至于唐宣宗做王爷时的生活多落魄,我们通过唐人笔记中的一则故事来一窥唐宣宗的处境。某年冬天,唐宣宗跟随某位皇帝外出,回来的时候误坠马下,落在队伍的后面,竟无人察觉,也没人寻找。唐宣宗忍饥挨饿,外加身体疼痛,再加身体寒冷,在大雪中强撑到二更天(晚上9点到11点),方才等到巡视的人来,向巡视的人大声呼救,这才喝上一盆热水,恢复体力,步行回到府邸。
唐宣宗做王爷时,不仅要面临着来自亲人的威胁,也面临着来自宦官的威胁。自唐宪宗被宦官杀害后,宦官废立皇帝,杀害宗室,便逐渐成为常事。元和十五年(820年),宦官杀害唐宪宗时,还杀害了澧王李恽(唐宪宗之子)。宝历二年(826年),宦官杀害唐敬宗,拥立唐文宗时,杀害了绛王李悟(唐宪宗之子)。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宦官拥立唐武宗时,杀害了安王李溶(唐穆宗之子)、陈王李成美(唐敬宗之子)。可以说,宦官左右着唐朝皇帝和王爷的生死,无法预料的死亡时刻威胁着唐宣宗。
幸运的是,唐宣宗在会昌六年(846年)被宦官拥立为皇帝, 从此,唐宣宗告别了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的生活,开始了充满希望的皇帝生涯。
贤君的正面
唐宣宗继位后,立刻罢免会昌年间权倾一世的宰相李德裕,以及其他李党成员,任命牛党成员白敏中为宰相,结束了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使唐朝出现了有利于政局稳定的局面。
而后,唐宣宗以唐太宗为榜样,勤于政事,加强皇权,努力扭转着自唐穆宗以来党争激烈、宦官干政、相权坐大等弊病百出的政治风气。
唐宣宗严防宰相和宦官结交。大中四年(850年),宰相马植把唐宣宗所赐的宝带送给左军中尉马元贽,唐宣宗发现此事后,立刻罢免马植,先贬马植为天平军节度使,再贬马植为常州刺史。仅此一例,就可见唐宣宗明察秋毫,对宰相越权是多么忌惮。在大中年间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令狐綯曾对别人感慨道:“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唐宣宗抑制宦官的权势。大中九年(855年),浙东军作乱后,唐宣宗不仅处罚了观察使李讷,还处罚了监军王宗景,并规定“自今戎臣失律,并坐监军”。大中十年(856年),内园使李敬寔不避宰相郑朗,郑朗上奏后,唐宣宗当即处罚李敬寔,以维护宰相的尊严,提升自己的权威。
唐宣宗求贤若渴。他趁狩猎之机,经常到民间采风,提拔那些被百姓交口称赞的地方官,若在大中八年(854年)提拔泾阳县令李行言为海州刺史,又在大中九年(855年)提拔醴泉县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唐宣宗在朝政繁忙之余,能如此体察民情,重视吏治,殊为不易。
此外,唐宣宗虚心纳谏,说他是“小太宗”可谓是名副其实。当然,唐宣宗最像唐太宗的地方就是开疆拓土,他在大中初年出兵河湟地区,不仅成功收复了被吐蕃占领近百年的河湟地区,还和在瓜州起兵反抗吐蕃的张议潮取得联系,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使唐朝的势力重新回到河西走廊和西域东部。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间,政局长期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有所恢复,国内少有战争,对外收复失地,衰落的唐朝由此重现昔日美好的时光,其统治于是被人们赞誉为“大中之治”。
贤君的反面
不过,任何历史人物就有两面性,唐宣宗自然也不例外。他正面是贤明之君,而第一个反面是复仇之君。唐宣宗对父亲唐宪宗的惨死刻骨难忘,因此在继位后,对那些涉嫌这场阴谋的人员展开了无情地报复,甚至连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物宗五朝的郭太后也不放过。郭太后的祖父是大名鼎鼎地郭子仪,唐宣宗怀疑她参与宫廷阴谋,联合宦官杀死唐宪宗,扶持唐穆宗继位。加之唐宣宗的生母郑太后本是郭太后的侍女,如今郑太后一朝改变地位,和郭太后的关系便紧张起来。于是,郭太后在郑太后和唐宣宗母子的逼迫下,于大中二年(848年)死于非命。古人讲究以孝治天下,唐宣宗的做法有悖人伦,因此遭到时人的非议。唐宣宗为父亲报仇,追查阴谋分子,直到大中八年(854年)才宣告停止。
唐宣宗的第二个反面是纵容之君。他纵容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自立节度使,而不加以干涉。他纵容其他藩镇节帅贪污,以得到这些节帅献给朝廷的羡余,以至于富庶的东南地区频频爆发兵变,造成观察使被驱逐的现象,大中十二年(585年),从四月到七月,岭南、湖南、江西、宣歙、容管接连爆发五起兵变,半个东南地区陷入了动乱中。他也纵容佛寺不断扩建,造成财富大量浪费的现象,以至于劝谏者不绝,他虽然采纳了劝谏者的建议,却没有实行具体的政策对佛寺实行有效限制。
搜集唐宣宗时代的相关史料,让人产生一种十分诡异的感觉。一方面,唐宣宗相对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大中之治”给人们留下了唐朝回光返照的印象。另一方面,唐宣宗时代的社会形势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实际上,唐宣宗时代的政治形势如同海洋那样,在唐宣宗励精图治的明流下,涌动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暗流。大中时期地方上的腐败绝非一个个孤立事件,而是朝廷腐败的结果。以令狐綯为例,令狐綯执政十年,在表面处处迎合唐宣宗,而在暗中结党营私,让儿子令狐滈收受贿赂,令狐滈遂被世人目为“白衣宰相”。
此外,唐宣宗对宦官势力虽然有所抑制,甚至想彻底清除宦官势力,但却因害怕类似“甘露之变”(唐文宗利用大臣谋除宦官不成,反遭宦官仇士良的血腥报复,致使李训、郑注、王涯、贾餗等大臣惨死)的惨剧再次发生,而最终选择放弃。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掌握实权,唐文宗沦为傀儡,他感慨自己受制于家奴,连汉献帝都不如。奇怪的是,唐宣宗对仇士良的后代却大力提拔,就连唐宪宗最宠爱的宦官吐突承璀的后代也受到提拔。
总之,唐宣宗的所作所为是两极分化的,大中时期的政治局势也两极分化的。
无奈的妥协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限制,唐宣宗当然也难逃脱他那个时代的约束。种种迹象表明,唐宣宗做藩王时,对皇位绝非无动于衷,他不仅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还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唐宣宗和以仇士良家族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联系紧密,唯有如此,他才能在充满危机的政治动乱中躲过一次次灾难。
唐武宗时代是李党得势的时期,李德裕压制牛党、抑制宦官、打击藩镇、毁灭佛教、裁减官员,使李党在政治上全面占据优势地位,但也使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对李党怀恨在心,尤其是牛党成员。牛党成员和宦官集团一向联系紧密,他们作为昔日的得势者,自然不甘心失败,便暗中寻找扶持对象,等唐武宗驾崩后,把扶持对象推上皇位,以恢复昔日的权势。而唐宣宗和宦官集团同样联系紧密,牛党成员和宦官集团一拍即合,决定把唐宣宗作为扶持对象。
故而,唐宣宗的继位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唐宣宗继位后,以白敏中、令狐綯等宰相为代表的牛党成员全面执政,他们奉行压制李党、纵容宦官、姑息藩镇、恢复佛教、增加官员等政策,和李党成员的政策处处唱反调。唐宣宗作为既得利益者,不得不一边倚重牛党成员,又一边防范牛党成员。唐宣宗对牛党成员的态度是矛盾的,对宦官集团的态度同样是矛盾的。因此,唐宣宗的作为和“大中之治”呈现出令人疑惑的两面性。
唐宣宗用政治妥协换来了皇位,换来了“大中之治”。他尽管励精图治,但未能清除造成唐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根源,最终,当他在大中十三年(859年)8月驾崩后,27岁的唐懿宗同样被宦官拥立为皇帝。唐懿宗无力平衡各方面的政治势力,导致社会矛盾全面激化,同年12月,裘甫在浙东发动起义,浙东和浙西的官兵腐败无能,接连溃败,直到次年7月,唐懿宗调动中原藩镇的兵马,才算完全平定裘甫起义。裘甫起义预示着唐朝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设想唐宣宗如果还活着,他能迅速平定裘甫起义吗?我想未必吧?
与其说“大中之治”是唐朝的回光返照,不如说“大中之治”是虚有其名。与其说唐宣宗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不如说唐宣宗在唐朝晚期只是相对合格的皇帝而已,不过,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黎民百姓能遇到这样一位皇帝,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