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解的诗句怎么写(初学者学习写诗词,应该怎么起步)

本站作者 2024-01-23 04:51:00

写了解的诗句怎么写

谢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写诗词的第一步,一定是大量诵读古人诗作。而且尽量是背诵。这个道理,在后面逐次说明。

关于诗词格律的学习,我记得王力先生撰写过一本《诗词格律》的入门书,可以找来先读读。

并不赞成某些人说的“诗词格律为末”的说法。尤其是初学阶段,定要谨守格律规范。否则永远也写不出象样的诗词。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格律是其根本,没有诗词的格律,也就谈不上是诗词的体裁了(现代诗歌其实也有一定的格律规范,只是比较宽松而已,这里先不谈,只论格律诗词)。

其次对于初学,必先有规矩,待得熟练,才可自成方圆。虽然有时看古人诗词,也有不合律处,但这其中是原因的,并非向某些人所说,为了内容一定要牺牲格律。

律诗起于隋,但成熟于唐代中晚期,所以早期的律诗多有不合律的地方,是很正常的,因为那时诗的格律正在逐步成型,还不严谨。但从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前后)开始,律诗的格律就规范起来,这之后的诗作,就很少有不合律的了。象杜甫、李商隐、杜牧等,他们的作品是没有不合律的。

词也是如此,因为词一开始就是伴随着音乐曲调而来的,故有着自然的格律框架。虽然李清照在《词论》中批评苏东坡、欧阳修等人的词作,“皆为不葺之诗”而“不可歌”。看似不中格律,其实并非。只是于歌唱一途,配合曲调的词,不仅仅达成平仄的规范就行,而且还要分语音的清浊、轻重,这样才能真正与曲调的旋律与节奏契合起来。而脱离开音乐,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就不大了。

所以,初学诗词,必要尊重格律。这应当是一个基本的学习态度。

关于诗词的用韵,个人提倡使用今韵。但这里的“今韵”,并非指今天普通话的声韵,而是隋唐以来诗词创作一直谨守的平水韵。在音韵学的概念里,从古至今,中国的诗词用韵经历了三个周期,即所谓“古韵”、“今韵”和“新韵”。古韵,是指隋代以前诗歌的用韵方式,其中以诗经用韵为代表。今韵则是从隋代开始,全国统一的用韵体系,称为平水韵。新韵则是五四以来采用的白话文声韵体系。今天的汉语标准普通话,使用汉语拼音同韵母字来押韵,也属于新韵。

使用汉语拼音的读音来押韵,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拼音的韵尾一致,即可。只是近体诗与词,对用韵的声调要求比较严格。近体诗必须是同调才可押韵,比如平声字必须用平声押韵,仄声字必须用仄声押韵,平仄之间的同韵字是不能通押的。词倒可以平仄通押,但何处仄叶(叶,这里读协,即是协韵之义),何处平叶,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胡来。而且,很多词牌,要求是用入声韵。而入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声调,本身虽也属于仄声,但不能与其他声调通叶。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这个声调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绝大多数都摊入了平声调。比如屋、竹、毒等等。只是方言中,尤其是南方的各类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声调。

所以,诗词如果采用汉语拼音叶韵,虽无不可,但多少缺些味道,尤其是填词时,遇到那些只能用入声韵的词牌。

当然,学习今韵,要肥些功夫,需要稍稍地背一背韵书。至少要熟悉常用字的归属韵部(同一韵部的字,才可以互相押韵。不同韵部则不能押韵)。今天采用的平水韵,是宋代之后普遍使用的《广韵》体系,这是在唐代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并了一些韵部而来的。这样的背诵,可以由《声韵启蒙》、《笠翁对韵》这样的读物开始。

至于诗词的句子如何写,这里首先需要具有较好的“语感”,即能正确把握句子中音节的节奏。这种语感,主要靠大量诵读前人优秀作品而养成的。

先学习律诗,后学填词,是我建议的学习步骤。首先,律诗的格律相对统一,句子字数一般都是五言、七言,句数不过四句、八句。基本的句子平仄类型不过四种。比较容易记忆与掌握。

词律稍稍复杂一些,每个词牌都有独立的格律规范,而有些词牌在字数、句数、句型等方面十分接近,比如干枣子、章台柳等等,不熟悉的往往容易混淆。但词句的平仄变化,与律诗句子平仄变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通了律诗的平仄,词句的平仄就容易掌握了。

除去诵读前人诗词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各类经典,比如各类史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各种志怪、笔记等等。因诗词讲究用典,只有熟悉各类典故的出处,才能丰富自己的创作。

诗词的用语,需要有很强的语言归纳能力,能用最简练的词语,准确传达语义。但切忌生造、杜撰。如真想寖淫此道,平时可抓住各种机会进行一些基本的修辞练习,不必成篇,一句、一联皆可,若自觉满意的,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将来创作的素材。古人常常以此作为游戏,包括练习对仗句子,也可作为一种消遣。

至若所谓的意境,则关乎作者的才情、学识和修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地磨练学习。另一方,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积累,所谓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