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月诗 ​从《红楼梦》里的咏月诗,看曹雪芹笔下的月亮意象

本站作者 2024-01-23 12:43:00

红楼梦赏月诗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月亮的喜爱之情,能和中国人相提并论。国人对月亮情感的恒久、浓厚、深情、唯一,若明月有情,定也会感慨万千。

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文章歌赋,若没有月亮这一意象的灵动植入,犹如山川缺少了流瀑,黑夜失去了星辰,四季没有了春天,一定会大为逊色。

这一放之古今中华文化而皆准的真理,当然亦适用于红楼梦。

不论是在诗词歌赋,还是故事情节的叙述描写中,或欢喜或忧伤、或热闹或凄清、或浓墨描摹或浅浅带过,那一轮皎皎清辉,在贾府的上空,总是少不了它,如主角光环般的存在。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中秋月圆之夜的凸碧山庄,那桂阴深处,袅袅娜娜吹出的凄清哀怨的笛声: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娜娜,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这真是前八十回中,贾府度过的最感伤的中秋节。每次读到这一段,这行将就木的逐渐走向没落的大家族,都让人自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的热闹喜庆美好浓烈的过往,如今亦同样是空余伤心落寞,便免不了要和书中的贾母一道,同声一哭。

其实,书中写月亮意象,更多还是体现在人物的诗词歌赋里,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三处咏月诗。

一、贾雨村的“小人之月”

书里第一回,便是贾雨村的两首咏月诗,首先一首是五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还有一首七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若不看贾雨村这人,以及他后面做的龌龊事;单看这两首诗;尤其是后一首,真的不像是一般文弱书生所能道。简直有赵匡胤未发迹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咏月诗的帝王之象。

难怪甄家丫鬟娇杏第一眼看到贾雨村,那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的雄壮之貌,要吃一大惊;也难怪甄士隐当下便毫不犹豫,将五十两雪花银并两套冬衣慷慨相赠。

诗里有冲天之志,后来的贾雨村也确实不负众望。个人仕途上,先是大比之年,轻轻松松考了个进士,然后又很快升任知府。家庭生活上,娶了甄府的丫鬟娇杏做二房,抱得美人归。只一年,娇杏便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又半年,嫡妻因病去世,娇杏扶了正。

在贾雨村身上,真是生生应了升官发财死老婆这句玩笑话。

只可惜,这样一个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满腹才学之人,竟是个有才无德之人。那一首气势非凡的咏月佳作,我们满以为他为官之后,定会治国安邦匡天下、造福万民,是范仲淹王安石一类人。谁成想,上任之后,他却有贪酷之弊,又生性狡猾,沽名钓誉;还暗结虎狼之属,也就是和地方的黑恶势力暗相勾结,蛇鼠一窝,致使地方多事,百姓苦不堪言。

被革职后,他又辗转做了林黛玉的老师。后来便靠着学生家长林如海的关系,攀上了贾府,然后又是轻轻松松当上了应天府知府。

最让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在英莲拐卖案中,为了个人的前程,他竟置英莲生死于不顾,睁眼乱判案,一手将英莲推入薛家火海。

传统文化里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京剧锁麟囊的故事套路;我们普通人渴望看到的忠孝节义,在贾雨村身上早已荡然无存。原来没有什么比自己升官发财更重要。在个人私欲面前,所有的道德仁义都是狗屁。

据考证,后来贾府被抄家,贾雨村不仅袖手旁观,还落井下石。当然,这也符合他一贯的为人做事风格。

不过他最终的结局也不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智通寺门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说的就是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说的也是他。

只是,倒生生辜负了这玉树临风般的堂堂相貌;还有那一首有帝王之气的咏月诗;以及甄士隐娇杏的慧眼识英雄。

这一轮皎皎无尘的清辉皓月,与贾雨村卑污阴暗的人格,恰好形成了鲜明对比和绝妙讽刺。

让人简直如脂砚斋一般,忍不住要在他的咏月诗旁,大书一句:我为明月一大哭!

二、香菱的“离别之月”

香菱的前半生是英莲,后半生是秋菱。只有在大观园,那短暂而珍贵的一年半载,她才是香菱,才是那个一心渴望过着吟诗作对的精致文艺生活的小女子。

如果她是一株梅,学诗的日子,便是她含苞待放的日子。那一首大气磅礴的咏月诗,便是她人生蓓蕾次第绽放的最美时刻。且看她的咏月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全诗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首联写月色月影,颔联写月下景,颈联尾联由景及情,点离别之情。

整首诗情景交融,又气势非凡。对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句的化用尤其出彩,简直是盛唐气象再现;也是黛玉丰硕教学成果的生动完美展现。

香菱写这诗,是用心用情至深的,不是简单的交作业。乍一看全诗,不过是诗家惯写的老一套的离别之思;但是如果联系该书前几回,香菱悲惨的身世遭遇,然后再细味全诗,我们就能分明读出诗中离别表象之下,浓厚深沉的悲凉之情。

第六十二回写香菱斗草,有一段宝玉的内心独白,再点香菱身世,读来最是伤感: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

漫长悲惨的童年少年时期,然后是遇人不淑,嫁与无赖,最后惨死于嫡妻夏金桂之手。连婆婆薛姨妈都不是善茬儿: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会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

第八十回写夏金桂设计摆布折磨香菱;薛蟠用门闩劈头劈脸痛打香菱。那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一场又一场的羞辱,落在香菱身上,又何尝不痛在读者的心上?

独自垂泪的午夜,这一个又一个无眠的漫漫长夜,可怜的香菱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父母。只是,家在何方,父母姓甚名谁,于她而言,都是一个永远的问号了。

所以,晴雯没了的时节,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是娘。

这温柔富贵乡,又何曾有过一丝亲情般的温暖落到她们的身上?这西楼望月,一月一回圆的团圆月,又何曾照见这人间太多的悲伤离别?连嫦娥也情不自禁要问一句: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永不分离呢?

诗中是嫦娥在问,又何尝不是香菱在问?

三、黛玉的“凄凉之月”

如果说咏月诗是香菱精血凝聚之作,那么葬花吟便是黛玉呕心沥血之作。真是一字一泪,一句一心血,似谶成真自不知。

当然,除了葬花吟,小说中的林黛玉还做过很多诗词。比如菊花诗、题帕诗、秋窗风雨词、桃花行、柳絮词等等。

以前读中学时,黛玉的诗词,我都能整首背诵和默写,甚至包括她们各人的联句。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只有黛玉的一句诗,那就是:冷月葬花魂。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黛玉的这句诗,印象最深。如果说整本书,黛玉所做的诗词,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璀璨繁星,那么,这一句,在我看来,就是最亮的一颗。

其实这句诗出自明代叶绍袁所著《续窈闻》:叶家小女叶小鸾,十七岁那年,在出嫁前五日,不幸夭亡。其父叶绍袁《续窈闻》记其亡女叶小鸾魂魄与泐庵大师对答如下:

师云:“既愿皈依,必须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审戒。我当一一审汝。” 当问到:“曾犯痴否?” 女云:“曾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师于是大赞云:“此六朝以下,温李诸公,血竭髯枯,矜诧累日者,子于受戒一刻,随口而答,那得不哭杀阿翁也。然子固只一绮语罪耳。”遂予之戒。

有人认为,天真无邪、才华横溢,又不幸早夭的姑苏才女叶小鸾,就是林黛玉的原型。特别是以“葬花魂”为“痴”的叶小鸾,很自然让人联想到黛玉葬花,还有那句:“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的内心独白。

有人认为,天真无邪、才华横溢,又不幸早夭的姑苏才女叶小鸾,就是林黛玉的原型。特别是以“葬花魂”为“痴”的叶小鸾,很自然让人联想到黛玉葬花,还有那句:“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的内心独白。

后四十回写黛玉香消玉殒时,有一处细节描写,倒与“冷月葬花魂”的诗句描写遥相照应,且与诗境暗相契合:

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一片冷月葬卿卿。

这一弯凄凉月,如霜如雪,就这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照着潇湘馆,照着这人间无限伤心事,无非死别与生离。

然而它又是一弯玲珑月,更是一轮团圆月;欢欢喜喜、无限柔情的照在了新嫁娘薛宝钗的身上。

原来,这一轮明月,照见了芸芸众生,太多的喜怒哀乐、贪瞋痴怨、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这人世的一切,它都照见了,却又都不发一言。无动于衷。似最多情,又最无情。想来还是薛宝琴口中,那个真真国美人看得透彻: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这古今共此一轮明月,它本就无情,不过是多情的人们,移情于它,将太多的离情别绪、入骨相思,都托付于它。

那些哀乐不蒂于心的,这人世情缘,自是一笑而过;那些陷溺于情,不能自拔者,便都空等了无数个寂寞明月夜,生生误了这一生。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