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海南,作一首描写春光的绝美之词,词中含有七个“春”字

本站作者 2024-01-23 14:55:00

苏轼关于海南的诗句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好友章惇打压,贬至海南岛。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苏轼垂老投荒,布衣蔬食,生活条件变得十分恶劣。

再加上爱人王朝云于上一年去世,身处瘴烟蛮雨之中,面对绝境之时,苏轼内心却十分坦然。他用极短的时间就接受并爱上了海南岛,在三年之间,创作诗词文章共306篇。

唱和陶渊明,用大量笔墨深情歌颂海上风光,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心安处即是吾乡”。下面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词,就是苏轼在海南时期融入民歌风格创作的一首“立春词”。

一、《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赏析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北宋·苏轼

春牛春仗,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词作意译:又见泥塑的耕牛和打牛的“勾芒神”,这是象征着春天来到了海岛之上。我只想祈求春天的神灵,把桃花全部都染成肉红的颜色。

男子祭起春天的幡旗,妇女剪起春胜为戏,一阵春风吹散了我的酒意。看见漫天飞舞的杨花好像雪花,便不觉得自己身在天涯。

“春牛春仗”是古代立春时的一种习俗,农民用泥巴塑成泥牛,找人扮成“勾芒神”,立于牛后鞭打祈福。

苏轼看到这种景象,认为和中原是一样的。他意识到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于是希望春神显灵,把周围的桃花全都染成肉红色。

为什么一定要染成肉红色呢?因为被贬儋州之后,喜欢吃肉的苏东坡很久都不知肉味儿了《苏轼文集》中说他在那里过的是“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野人一样的生活。

从前在被贬在惠州时,穷得没钱吃肉,还可以买别人不要的羊脊肉来啃。但是到了海南这种蛮荒之地,羊脊骨也没得啃。好不容易过年了,当然盼望能看到一些“肉色”。

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开头两句,都是在写春天的事物和春风。海南岛自古人烟稀少,是朝廷流放重犯之地。海南岛居民大多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所以把内地立春的习俗也一并带过来了。

比如在立春到来的时候,男子们会竖起绿色的春幡,妇女会剪戏为戏,或剪戏来做头上的装饰。苏轼也跟着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忽然来了一阵春风把酒吹醒了。

他看到杨花漫天飞舞起来,感觉像家乡二月间天空里飘着的雪花。于是说,这里像家乡,不像是在天涯。

苏轼在儋州三年,作了很多唱和陶渊明的诗歌。年老时他的词风已臻化境,以我手写我心,显得非常随意。比如在这一首诗中,他非但不“避复”,一连在八句词中用了七个“春”字。

并且词意也非常浅近直白,上、下两阙的结构也相同。都是第一句写立春的风俗,第二句春风,最后以一片赤子之心,书写内心中的朴素、简单的欲望。

作为一位资深“吃货”,“东坡肉”的发明者,他爱桃花,但更喜肉香。他思念家乡,可是看到杨花也能当成雪花。六十二、三岁的苏轼,还是和他青年时代一样,令人觉得可亲、可爱。

二、宋词英雄,一生乐观豁达

苏轼是宋朝难得一见的“全才”,他青年时代与弟弟苏辙同科及第,宋仁宗看了他们的策论,马上断定这两兄弟是“相才”。

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代君主都欣赏苏轼的才华,这样的荣耀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后,苏轼有意无力地远离朝堂。

但是他一身傲人的才华,却令他无处可藏。皇帝一会儿召他回京城,一会儿把他贬谪到地方上,如此“七上八下”,简直如同家常便饭。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皇帝亲政之后,“新党”重新上台。苏轼的“至交好友”为相时,居然首先拿他开刀,把他贬到惠州为官。

在惠州任上,苏轼最后一位红颜知己王朝云去,。身边只有儿子苏过一位亲人。但是好在他是文坛领袖,身边的朋友不少。加上性格豁达,所以也能苦中作乐。

宋代有一本叫《艇斋诗话》的书中说:一次苏轼写了一首叫《纵笔》的诗,讲自己半夜在一间寺庙里睡觉。睡到五更天,将要打更的时候,更夫知道他在休息,就只是轻轻地敲了几下梆子。

章惇看到这首诗后,觉得苏轼在惠州过得太舒服,于是又把他贬到了海南的儋州。刚开始被流放海南时,苏轼自比商朝的箕子,情绪比较低落。

到了儋州,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城东学舍去,想看看能不能给人讲课。结果发现一个学生都没有。苏轼后来又发现,当地人比较懒散。

他们将田园荒废,不肯耕种,平时只吃点薯芋杂米对付一下就算完事了。于是他就来了劲儿,非要劝农。当时,他穷得只能住在儋州城东的一个道观里。

他在道观中填写诗词,拼命劝说海南人民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不过短短三年,他就这样深切地爱上了海南岛。前文中提到的《减字木兰花》,就有人说是他的一首劝农之作。

儋州生活条件艰苦,吃不上肉的并不止他苏轼一人。想念中原家乡的,也必定不止他苏轼一人。于是他通过创作民歌风味的小词,劝说海南人热爱生活,积极春耕。

三年之后,他在北返途中去世。临终之前,在路上遇到了当年迫害他的章惇的儿子章援。听说章惇被贬去海康,他还向章援介绍当地的气候,以及可以用到的药材。

并告诉对章援,自己与他的父亲相交四十年,虽然政见不同,但始终当他是朋友,“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结语

世人都知道“东坡肉”是苏轼发明的。有一次看电视节目中介绍说,当年苏轼被贬黄州时,赶上当地闹瘟疫。瘟疫消失后,本地人仍不敢吃猪肉。

于是身为团练副使的苏轼,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自己买来五花肉切成大方块用香料烹食,这一道菜也因此而出名。

苏轼在晚年被贬后,就很少有机会吃到香喷喷的“东坡肉”了。桃红李白,是富贵闲人眼中的春天景色。对于是一个爱吃肉的人来说,桃红哪里有肉红好看。

至于词的下半阙将春风吹起的漫天杨花比喻成白雪,也不是因为它看着风雅。而是因为在他的眉山老家,二月气温比海南来得低。春寒未尽之时,杨花未开,有时候尚在飘雪。

进入暮年的苏轼在创作诗词早臻化境,比壮年以前更接地气。春光是多么的美啊,它总是能让我们想起,我们真正需要并热爱的那些东西。

用赤子般真诚的态度来创作诗词,这样的苏轼让人觉得像一个老小孩。章惇本是他的至交好友,却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几次三番地迫害他,想把他置于死地。

宋徽宗继位后,他才得到大赦,然后听到章惇落难,马上就原谅了对方。并表示他们有四十年的交待,永远是朋友。这样乐观、豁达的心胸,也属世间罕见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