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姓相同志亦同”

本站作者 2024-01-26 11:00:00

康熙写给于成龙的诗

康熙二十三年(1684)4月18日, 被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8岁。人们清点其遗物,木箱中除一套官服,别无他物……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成龙出仕即以“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为己任,终其一生他无愧于此。

“老”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吕梁)人。顺治十八年(1661)以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州府同知、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此人,被世人亲切的称为“老于成龙”,那是因为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小于成龙”。这两位于成龙,姓名相同,皆为能臣循吏。为作区分,世人分别将二人称为“老于成龙”“小于成龙”。魏象枢赠“小于成龙”诗中,有“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之句。

“小”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清汉军镶黄旗人。早年为旗下包衣,随主人定居丰宁南关(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回顾二人的致仕之路,不难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二人均为“能吏廉吏”的代表,同时在南京任职,且在南京为官的时间几乎相等,又都对南京方志编修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两江总督任上,老于成龙主修了清代第一部江南省通志,即康熙《江南通志》,“小于成龙”则主持纂修了康熙《江宁府志》。

老于成龙为明代崇祯年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1661)授广西罗城知县。康熙六年(1667),迁四川合州知州,两年之后,迁湖广黄州府同知。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擢武昌知府。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清廷增设江防道于黄州,擢成龙担任此职。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迁福建按察使。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老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自此他从按察使到布政使,再到巡抚、总督,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即成为封疆大吏,升迁之快在当朝中少见。选任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康熙帝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从朝廷大局和于成龙个人的仕途经历来看,他确为一时之选。

康熙御赐于成龙御书

这一年,尚之信叛乱平定,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同时盘踞台湾的郑氏势力因内讧也大为削弱,朝廷执政的重点逐渐由军事平乱转移到吏治、民生上来。当时两江所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江西藩乱初平,亟需稳定民心,恢复生产;而历来富庶的江苏地区,经明清鼎革,经济尚未完全恢复,贪污腐败、浮华奢糜等问题已经凸显,尤其需要一位廉能兼备之才来治理。于成龙为官清廉,洁己爱民,不仅在任罗城知县、黄州府同知和福建按察使时三次被上司举为卓异,而且在民间口碑甚佳,每次离任时,百姓号哭相送,依依不舍,称颂为“于青天”。

升任直隶巡抚后,在整饬吏治方面也令康熙帝颇为满意,当面褒奖为“今时清官第一”。因此,当二十年三月两江总督阿席熙因包庇江苏巡抚慕天颜奏销浮冒被罢官后,康熙帝决定由于成龙督任两江,治吏安民。

山西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老于成龙完成归籍葬母的夙愿后,赴任两江。他的官阶升了,但生活习惯并无改变。在总督任上,每天只吃糙米饭和粥,菜肴只是青菜,一年到头几乎不食肉,号称“终年不知味”。因此江南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于青菜”。对总督衙门自吏役,他也严格约束,一度他们居然连茶叶都喝不起,只能日常采摘总督大院内的槐叶泡茶喝,树上很快便不见片叶。

乾隆皇帝数次遣官祭于成龙之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

他总督两江,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严格执行制度,不给侥幸心理留余地,以“加严处分,以肃法纪”来切实解决“灯下黑”问题。

再观小于成龙,康熙七年(1668),他出任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知县。治乐亭十余年,他勤政廉洁。原先在正常的赋税之外,当地每丁还需出钱四五千文,即使是富户也需出二三干文钱,美其名曰“杂费”。于成龙上任之后,一并去除。他在公务之余常常微服出巡,到田埂井口与百姓闲聊家常,了解民情风俗,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商人的经营情况,甚至谁家孝顺谁家兄弟阋墙都了如指掌。随后他制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对百姓的疾苦有立竿见影之效。

图为民国小说《于公案》小于成龙绣像

康熙十八年(1679),小于成龙上调顺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知州。在通州,于成龙同样清廉自律、热诚为民。当时通州刚刚经历地震,府衙损毁,民众困苦。于成龙首先捐俸,并发动富商捐资赈灾,重置义学。所有祠堂牌坊,一一修缮。他时常说:“百姓有田会自己去耕种,有家会自己去赡养,我又给了他们什么呢?而且每年的赋税仍然需要按时交,刑罚也没有废除,百姓为何对我依依不舍呢?我能做的,就是不剥削百姓,不对百姓刻薄,百姓的矛盾是是非非,我都公平对待绝无私心,凡是能为百姓做的兴利除弊之事我都尽量去做好,满足百姓的心愿。”于成龙践行了这些诺言。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两位于成龙产生了交集。老于成龙上任后对于廉能者不遗余力举荐,时任通州知州的小于成龙就是在其荐举下出任江宁知府。刑部尚书魏象枢巡察直隶之时,以极为隆重的礼仪为小于成龙送行,并亲笔写下“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勉励他要向前辈老于成龙学习为人之德和为官之道。

左图:小于成龙墓老照片;右图:小于成龙墓志盖拓片

到任之后,小于成龙很快便显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总督老于成龙对待下属甚严,一般官员不敢对他的决断说三道四,唯有小于成龙敢作敢为,即使总督有了决断,但如果有考虑欠周之处,他也敢于直抒己见。这样,两个于成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把南京、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吏廉而民安。

习总书记曾说“传承中华文化,是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天我们读两位“于成龙”的故事,重温“古代廉吏”的事迹,看到的是优秀官员能够产生持久且深远影响的历史。虽然过去了300多年,这些人依旧在影响着中国,他们的家国情怀、执政精神,依旧激励着后世官员心存高远,走一条清正廉洁的为官之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