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断声连还是声断气连(朗诵停顿的把握:声静心不静,音断气不断)

本站作者 2024-01-29 05:48:00

气断声连还是声断气连

朗诵停顿的把握:声静心不静,音断气不断 | 詹泽锦囊

即可学习詹泽老师亲授课程

掌握更多播音主持、朗读朗诵技巧

停顿就是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在说话的时候,停顿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内容表达的需要。朗诵诗歌时,停顿更是不可或缺的。适当的停顿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解构“文气”。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评价:“恰如其分的停顿经常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因此,朗诵时要特别把握好停顿,做到“声静心不静,音断气不断”。即声音虽然停止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声断意连”使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声音的空白,增强作品的内涵。从而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呈现出来。

停顿一般分为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逻辑停顿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言结构来停顿,停顿要合理、自然。另一种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语意,增强表达效果所作的停顿。真正能体现出诗歌“文气”的还属逻辑停顿的第二种和感情停顿的运用。逻辑停顿的第一种只是基础,一定要做到准确。比如说一般的主谓间、动宾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以及某些关键性词语处都需要停顿。

感情停顿使语言感情饱满,生命力强。可以说,没有逻辑停顿的语言是文理不通的;没有感情停顿的语言是无生命的。逻辑停顿与感情停顿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共同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停顿在诗歌“文气”解构上的运用。

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 ∕ 时节 ∕ 雨 ∕ 纷纷

路上 ∕ 行人 ∕ 欲 ∕ 断魂

借问 ∕ 酒家 ∕ 何处有

牧童 ∕ 遥指 ∕ 杏花村

这首诗采用了“二二一二”和“二二三”两种停顿格式。我们都知道,七言古体诗一般格式为“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但是这首诗的后面两句运用了“二二三”的格式,并没有破坏诗意。“何处有”、“杏花村”这种三字尾结合的非常紧密,停顿上则不可机械处理。一个“何出有”连读体现了问者急切寻找酒家的心情。而“杏花村”本身就是完整的表意单位。因此,这首诗中两种格式的结合,朗诵时能更好的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李瑛《一月的哀思》

任 ∕ 一月的 ∕ 风,撩起 ∕ 我的头发

任 ∕ 黄昏的 ∕ 路灯,照着 ∕ 冰冷的 ∕ 泪滴

等待着 ∕ 等待着

载着 ∕ 你的 ∕ 遗体的 ∕ 灵车

碾过 ∕ 我们的 ∕ 心

等待着 ∕ 等待着

把 ∕ 一个 ∕ 前线战士的 ∕ 尊敬,献给你

这首诗采用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的方式,充分抒发了北京人民与周总理诀别时的沉重心情。开头“任”字一顿,把作者当时那种伤痛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什么都可以不顾,只要求再见总理一次。后面的“等待着”采用声断意连的“渐弱渐止”的停顿,使句子的末尾音势逐渐减弱,最后,声音虽然停止了,可听众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万千群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景。朗诵时,如能准确运用停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詹泽朗读者联盟城市分会合伙人招募正式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