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中唐晚唐诗人(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

本站作者 2024-01-30 07:17:00

盛唐中唐晚唐诗人

“风骨”这个词在唐诗的发展史中贯穿始终,无论是初唐,还是盛唐,又或者是中唐和晚唐。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诗歌刚健有力;盛唐诗歌昂扬向上;中唐诗歌写尽人间沧桑;晚唐诗歌伤时忧国,哀怨深沉。它们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唐诗“风骨”的发展历程。

诗绝奢靡风,必然成风骨

“风骨”一词出自《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这里的风骨,并无诗歌遒劲有力之意,而是刚正的气概。

“风骨”有刚正的气概之意,鲁迅曾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里的“风骨”就是此意。

“风骨”可以指人的品格,就比如高适在《答侯少府》所写:“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也写过“风骨”,这里的风骨只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理论术语。

刘勰所写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的文学创作提出的。

因为齐梁的文学作品追求词藻的华丽太过于刻意,而且忽略了自己感情的抒发,缺少了灵魂。风格每个作家可以不同,但风骨是对每个作家的要求。这一《风骨》的提出对诗人们的“风骨”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陈子昂 中《序》写道:“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这里的“风骨”指的就人的言辞端正。“风骨”也可指文学创作刚健遒劲的风格。就如钱泳在诗中所写:“夺魏晋之风骨,换梁陈 之俳优。”

除此以外,“风骨”还可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谢赫在《古画品录·曹不兴》写道:“观其风骨,名岂虚成。”这里的“风骨”便是书画的风格。

唐诗“风骨”是在国风和汉魏风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以及提炼,它继承了国风和汉魏风骨的浓厚的现实主义。唐诗“风骨”实现了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及刚健遒劲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标准:风骨与兴寄。这里的风骨便是主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而并非注重润色词藻的华丽程度来使诗歌更加优美,宫廷化的诗歌太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灵魂。

陈子昂所提出的“汉魏风骨”大力批判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歌的奢靡之风。李白便继承了陈子昂“汉魏风骨”的说法,在诗中提出了“建安骨”一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陈子昂所提出的“汉魏风骨”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因为汉魏文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李白提出“建安骨”后,建安文学便从汉魏文学中脱离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李白提出“建安骨”后,“建安风骨”只是有了一个独立的地位,但在殷璠多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言气骨则建安为传”,“建安风骨”这才有了实质性的概念

唐诗种类似繁花,数若恒河沙复沙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最高成就,诗人们风格各异,形成了很多流派。唐诗风格鲜明,百花齐放,对以后历朝历代的诗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也就预示了唐朝诗人命途多舛的人生。张九龄从仕途到被流放,杜甫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王勃及很多诗人郁郁不得志,这些也正是唐朝诗歌风格多变的原因

初唐前期,由于唐朝刚刚建立,所以诗歌的风格受南朝齐梁诗歌的风格影响比较大。贞观时期的唐太宗身边有许多宫廷诗人,这些诗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诗歌都千篇一律,趋近于宫廷化。

他们的诗歌多沿袭了齐梁诗歌的奢靡风气,追求词藻的雕琢,使得诗篇缺少灵魂,内容十分空洞。他们中要数上官仪最出名,人人争相效仿。

初唐后期的诗歌虽然还有齐梁遗风,但较初唐的诗歌风格,后期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较大突破。“初唐四杰”,他们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是却不得重用,只能被埋没,于是便通过诗歌来抒发郁郁不得志以及远大的抱负。

他们不再沿袭齐梁时期的华丽奢靡之风,创建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新诗风较宫廷风在创作题材以及诗歌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突破,并且所追求的志趣也与齐梁不同。

“文章四友”“沈宋”虽然都是宫廷诗人,但是他们对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使律诗逐渐成熟化。陈子昂反对齐梁奢靡之风,并且主张“汉魏风骨”,他觉得写诗得有灵魂,要表达自己的心之所想,而不是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这对唐诗的以后的风格转变有重要意义。

杨炯的《从军行》便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以及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渴望。“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歌风格激情豪迈,为唐诗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真正实践了自己提出的“汉魏风骨”的主张,有重要意义。其中他的《登幽州台歌》里面那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韩愈曾评价此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这也证明了这首诗在唐朝诗坛的地位有多崇高。

初唐时期有几个杰出代表,那就是“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唐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不愿意刻意去雕琢诗句,沿袭奢靡之风,并将诗歌风格转变为清新刚健,试图改变这种奢靡华丽的宫廷之风,为唐诗的发展吹进来一股新风。

他们将诗歌范畴扩大为更广阔的天地,有“大漠孤烟直”的边塞诗歌,也有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志向以及对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渴望,也有对历史和物品的吟咏,还有对闺怨思君的描写,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除了革新初唐诗风,他们还对五言律诗以及七言歌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所写的五言律诗已经趋近成熟,在他们的影响下五言律诗的形式已经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洛宾王的《帝京篇》是他们的七言歌行中的杰出代表 为后来历朝历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在初唐末期,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在唐朝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大家地位。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流传千古。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大唐时期著名的盛世。在这样的大唐盛世下,诗歌风格更加多样,人们对诗歌的鉴赏热情愈发高涨。

盛唐诗歌有两大风格特征,一是浑厚,二是雄壮。这种风格特点只有在盛唐才能体现,与初唐和中唐晚唐有很大区别。这些都归功于“盛唐气象”。

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产物。唐玄宗在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颇有成效,呈现一片清明。

在贞观以来人民劳作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便有了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繁荣,政治也比较开明。再加上唐玄宗改革了科举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盛唐气象”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也有密切关系。由于大唐盛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并且一片祥和对外交流密切。正因如此,盛唐出现了古今中外交流思想的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隐逸共同发展的局面,包容性极强。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文学继承。盛唐对于文学遗产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们在“转益多师”这个问题上,明显较初唐成熟许多。

到了中唐,便繁荣不复,大唐盛世随着安史之乱便逐渐走上了下坡路。社会上的矛盾自然逃不出眼光敏锐的诗人,因此他们便在诗中抒发对现实的感叹。

在这一时期,文章重在对现实的描写,因此充满了现实主义。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才是真正的体恤民情,真正的现实主义。

他们所写的新月府诗集将统治阶级的娇奢淫逸以及对人民的剥削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表达了对平民百姓所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国势衰微所给他们带来的惴惴不安。

到了晚唐,社会状况每况愈下,宦官专政,四分五裂,又爆发了黄巢起义,唐王朝由此崩塌。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没有了先前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是消极悲观,感时忧国。他们关注的对象也不再是社会民生,而是儿女私情。

唐诗之盛况,四派为代表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四大诗派。四大诗派分别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派、现实派。

山水田园诗派大概是所有文人墨客的心之所向吧,因为田园生活的惬意与官场的黑暗浑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虽然王维和孟浩然并没有李白杜甫名气大,但是他们的精神与传统的文人更加贴近。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虽然他将李杜高高挂起,但是能看得出他更偏向于王维和孟浩然。李白的飘逸以及豪情,无人能及,因此有“诗仙”的美称。但是与李白相比,杜甫又是另一番天地。

虽然杜甫在诗坛的地位十分崇高,追随者无数,但是也同样造就了一批只知道窃取别人的诗作成功的伪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写的诗歌风格清新,才情卓越,影响深远。他们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后来很多诗人。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作主要描写边塞战争及风土人情,还有战争所带来的各种矛盾。诗风悲壮,风格雄浑,有歌颂也有批判,思想也有一定的高度,其最能代表大唐盛世。

浪漫派既有奇幻的想象也有奔放的笔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注重情感的表达,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浪漫派以韩愈、李贺等人为代表。

现实派在晚唐比较突出,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诗歌内容反应社会民情、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晚唐繁华不再,诗人们沉浸于悲伤中无法自拔,这才有了更加成熟的现实派诗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