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可以每句解读一下曹操的龟虽寿吗

本站作者 2024-01-30 09:46:00

龟虽寿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先给出个时间点: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曹操46岁。

建安十年(205年),底定河北,曹操51岁。

建安十二年(207年),平定北方,曹操53岁,作此诗。

这三个时间点其实很重要,题主可以观察身边五十岁左右的人,对于事业大概都是什么心态。官场中五十岁左右其实正当壮年,但曹操已经位极人臣,在官位上已经算是走到头了。而从打天下的角度来说,这时的曹操却是年龄大了。再加上曾经的挚友、后来的对手袁绍病逝,基业消散,曹操对于事业、生命的感慨,也会愈发深刻。

说回这首诗,《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篇。

《步出夏门行》算是乐府旧题。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军师祭酒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

开头是序曲《艳》,主要讲了北征前后的感慨踌躇。

第一章《观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第二章《冬十月》描写征讨乌桓胜利归来途中所见的风物;

第三章《土不同》叙写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

第四章《龟虽寿》则以慷慨激昂为基调,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说道《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充满曹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曹操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犹有 ”和“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

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

但是。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主流观点是曹操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部分史料显示曹操主动退兵。但无论如何,这次征战,曹操不仅没有实现战略目标,而且紧接着孙权、刘备接连坐大,根基愈发稳固,三足鼎立之势已成。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曹操依旧没有达成目标,感慨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彻底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02-206

龙儒民.中国诗歌精选.北京:线状书局,2010:183

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