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站作者 2024-02-02 15:01:00

刺史郑棨是个晚唐时期很有自己风格的诗人

讽刺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种类之一。

有的直抒胸臆,紧贴现实;有的则采用暗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先言他物”,细品才知所讽之事。

看似无关,却又极为形象生动。

从诗经开始,美刺王政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诗歌题材。在后来的诗歌发展中,讽刺诗歌的写法和理论也不断发展变化:

汉代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曾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疾苦与百姓心境。

动荡的东汉末年,“三曹”“七子”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也是掀起了一股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潮流。

到了我国诗歌历史上最伟大的唐朝,政治讽刺诗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刺诗发展的高峰时期。

论起来,在源头上,如果孔子不把“诗”编入六经,自然也不会产生毛诗所言的汉学诗经,而没有汉乐府几百年的繁荣耸翠,便更没有建安时期的“拟古乐府”。

诗言政治的观点就这样一生二,二生三,

由此及彼,一步一步走到了唐代,影响了唐代的政治讽喻诗

不像史家那样把唐细细的切成“初、盛、中、晚”。

姑且将中、晚合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来探讨讽刺诗歌,所以在这里便成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

唐朝初、盛之时,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可以说是“一夜之间,遍地文学”。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又无不显示着这个古老帝国的政治畅达,百姓富足。

像这样经济文化“两开花”的局面,怕是世界上都罕有的光景,文人大夫们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讽”的。

今天谈的是讽刺文学,是政治诗歌,自然就要从中晚唐开始说起。

木心先生在其述作《文学回忆录》描述:

历史就是命运。神秘在安禄山乱时,浪漫主义的全盛期过去了,完成了,李白可以退休了,杜甫的天性本是沉郁的,悲剧性的,正适合写忧伤离乱。如果杜甫一生富贵、繁华安乐,他的诗才发挥不到这样高。他的诗,一部分我作为艺术看,一部分作为史料看。

这段描述我十分喜欢,走过了浪漫主义的盛唐,随之而来的便是充满现实主义的中晚唐时期。

杜甫虽为盛唐诗人,可安史之乱,让这位伟大的诗人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其作品风格也随着国家命运一起急剧变化。

青年时学的《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便是这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的真实写照。

虽不是讽刺,但却也和时政有些关联,故此一提。

杜甫非讽喻作家,那么代表诗人有谁呢?

我们发现,在即使加了“中晚唐”和“讽刺诗”妥妥的两个限定词之后,还列得出这么一串响当当的名单:张籍,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

单拿出一个,都是驰骋诗坛的狠角色。

唐代天才降生的壮观景象可以比作是在放烟火,

这个时候老天恨不得把所有的诗意、诗情都一股脑的倾注到这片土地,日子都不想过了。

刘禹锡曾作《昏镜词》以暗讽皇帝昏庸,宦官当道

《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说这个镜子其实 “非美金”,不是好铜做的,很模糊。丑的人照这个镜子他也觉得自己好看,就开始说睁眼睛说瞎话“跟其他明镜一样”。

这里讽的是宪宗不识人才,宁愿让小人当道,也把贤才放在那里白白浪费,虚度光阴。贬谪文人志士更是完全凭自己喜好,还自觉精明:“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刘禹锡诗末也提出了疑问“秦宫岂不重”?咸阳宫里的宝镜不贵重吗?

后自答到“非适乃为轻”,我觉得不好就是没有用。

统治者昏庸之态尽显,让人极度无语

白居易,亦是讽刺大家,其诗文更以平实朴素著称。

用最简白的文字修辞,说出最浓厚的人间疾苦,这就是白居易。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均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便不再详述。

这里截取一段《红线毯》,初读之时便有着“朱门酒肉臭”的强烈冲击

《红线毯》截选

……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到最后,近乎控诉。

每个时代在走向消亡残喘之时,都有这么一批心系百姓,忧心忡忡的爱国人士。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阶级充满着不可名状的不满,但又苦于自己肉体凡胎,无法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这,就是时代之于文人的残酷。

但却又正是因为这种残酷的无情,才逼得诗人们将满腔的激愤和毕生才华浓缩于纸间,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中晚唐的政治讽刺作品不胜枚举,其间所流露出来的国仇家恨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形容得完。

吾人如若是感兴趣,便可挑上述几位诗人的作品来读。

写本文之前,笔者其实也只是顺藤摸瓜,从《诗经》一路爬到了这里,为了寻找例证而匆匆看过几首,没求得甚解,共勉。

除了正儿八经的讽刺诗歌,一些诗人也会用诗歌中的暗喻,表达一些政治上的诉求,常见于用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立场或仕途道路。

这些诗虽谈不上“讽刺”,和《诗经》中政治言诗的传承性也不大,

但是“先言他物以引所抒之情”的“兴”的手法大体相同,又是官场相关的作品,便拿来一起看看了。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

现代人总喜欢化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得确实美,美到昏倒。

你明知道我有了丈夫,还送我这么贵重的礼物,即使可能也对你心怀爱恋,但还是放不下我家里的那位夫君……

爱情与伦理的碰撞,朴实生动,感人至深。

可能张籍写完这首诗也感慨了好一阵,回过头来才想起自己的真实目的。

这首诗全名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司空李师道在当时就是个恶人。潘镇割据,拉帮结派,用尽各种手段勾结文人官吏。

而张籍偏偏是个爱国的“小粉红”,始终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

这首诗便是张籍为拒绝李师道勾结而写下的名作。

表面是在写“节妇”实际在写自己,忠于“良人”便是终于朝廷,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还有一首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前两句渲染着新婚洞房环境:洞房,红烛,堂前,舅姑……新婚之夜,又是将行三拜九叩大礼的重要场合,新娘怎不精心打扮一番?

代沟可能古代就有,新娘觉美的,老人家可能不觉其美。

新娘为了讨得公婆的欢心,便“妆罢低声问夫婿”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又是一首美诗。画面感极强,感觉新娘问的就是自己,让人联想着自己的那个意中人在你耳边的轻声细语,不觉间脸红心跳。

然而看它的标题,便一下把人从梦境拉回到现实中来:近试上张水部。

直白的不能再直白,即:临近考试了,给张水部写的。张水部,便是那个“节妇”张籍。

此诗的暗喻便一下子浮出水面:

朱庆馀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考官。入时无:是否符合时宜。

全诗的意味便成了:临近考试,马上就要交paper了。水部啊,帮我看看这个文章写得可好?

为何《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作?“赋”“比”“兴”三种手法,无一不时时刻刻影响着后代的文学风格。“赋”甚至自成一家,成为了一种文体。“比”和“兴”也一直出现在后世的诗、词、曲、甚至散文之中。

但凡谈论古典文学,便都离不开“诗经"二字。

常言:窥一隅而知全貌。

中国文学的连续发展与传承,就浓缩在这短短的“赋、比、兴”之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